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各抒己见
北京市农村信息化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09-10-23 08:41:1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游侠

  北京市的涉农信息化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为叙述方便简称为农村信息化。进入21世纪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以后,信息化成为覆盖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农村信息化作为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进入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内容逐步丰富、信息化对业务管理的支撑作用开始显现的发展阶段。

  一、北京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情况

  (一)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进展较快

  北京农村的信息网络设施以企业建设为主,在广播电视、电信网络建设基础上,政务专网光纤网络“村村通”覆盖率达到95.3%。目前,10个远郊区县政务专网的建设运行主体均为本区县政府。建设方式均采取政企合作的方式。运营方式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政府部分投资,与企业网络同缆不同芯,只接入村委会,不包括农户的宽带接入,每年由区县财政集中支付网络带宽使用费和运行维护费。顺义、通州、大兴3个区均采取这种方式。

  2.政府租用企业网络组建政务专网,只接入村委会,不包括农户的宽带接入,按照节点数量统一支付费用。密云、怀柔、昌平、房山、门头沟5个区县采取这种方式。

  3.政府与企业洽谈制订区域性统一的接入费用标准,企业负责网络建设与运营,确保信息网络的区域覆盖与接入能力;政府负责基层农民培训和应用推广,争取较大规模的用户入网使用。平谷区采取这种方式。

  4.政府投资、企业建设的信息网络。网络的产权归县政府,各乡镇、村在县内使用无需支付使用费。企业使用时,还应该向政府指定的专业部门交纳相应费用。目前,在我市郊区各区县当中,延庆县采取这种方式。

  (二)北京移动农网应用深入推进

  北京移动农网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公司参与、服务于首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项目。从2007年3月开始全面实施。具体内容是根据北京移动公司在北京郊区移动信号区域覆盖率99.95%和郊区农民手机拥有率相对较高(60%--80%)的实际情况,采取“有线信息网络 信息机(农信机) 无线移动信息”模式,搭建北京移动农网信息平台。到2008年底,市级涉农各部门和13个郊区县共安装信息机220台、农信机3785台,郊区农民入网39万户,全年共发送实用短信1340万条次。

  (三)农村信息终端拥有率提高

  据简单累加计算的结果,近年来,郊区农村基层已建设各类信息服务站点6346个。到2008年底,10个远郊区县固定电话用户超过200万户,其中数字环路宽带用户(通称ADSL)超过80万户。截止到2008年底,远郊有线电视注册用户已超过13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已超过40万户。2007年底,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计算机46台、移动电话139部,彩色电视机129台。

  二、主要应用系统建设情况

  2008年之前,北京市在实际上是通过政务信息化带动社会信息化,因此,面向行政审批、事业服务职能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发展较快。

  (一)农业资源管理决策系统

  2003年6月,在成功抗击“非典”疫情以后,北京市开始实施以“摸清资源和市场两张底牌,加强资金和科技两个支撑,建设一个综合信息平台”为主要内容的“221行动计划”,以“221信息平台”建设为契机,全市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其中,以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和遥感(简称RS)应用为基础的农业资源管理决策系统建设是重要内容。到2008年年底,“221信息平台”共整合15个市属委办局、13个郊区县的105个大类、490项的数据,开发了综合性分析、“三品”基地、种植业结构、特色农产品等4个功能模块和27个专题内容,初步具备查询、分析、决策等功能。

  (二)农村管理信息系统

  农村管理信息化以村级为依托,以农村会计核算和农村财务为切入点,以农村经营管理为核心,通过统一的网络版软件介质,对农村基层组织(主要是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人、财、物和社会事务进行全方位、综合性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经营管理、人口管理、资源管理、党群管理、社会事务管理、档案管理、村务财务公开等八个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逐级将这些基层基础的动态数据信息传输到上级部门,为其及时、准确掌握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目前,郊区401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192个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已经全面实现农村管理信息化,建成三级数据处理中心,达到市、区县、乡镇、村四级数据传输和共享。

  (三)12316综合呼叫系统

  2008年3月16日,北京12316农业服务热线全面开通,统一了北京市农业公共服务的热线号码,投诉举报、信息咨询、领导决策三大功能平台开始全面运行。

  12316热线受理假劣种子、化肥、兽药、饲料等农资产品的投诉举报。聘请45位专家组建热线专家队伍,通过人工受理服务、自动语音服务、网络服务等方式,服务领域涵盖了粮经种植、畜牧养殖、植保、兽医兽药、农机等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累计为用户提供农业信息咨询服务近3.5万次,服务满意率达到100%。

  (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北京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从2008年全面铺开。目前,市级平台硬件系统、网站前台和后台建设已初步完成,教学管理系统、节目分发系统、OA系统的部分功能已完成开发,直播、点播功能已初步实现。教学网站已完成整体设计、制作和信息上载工作;平台系统设备基本到位,13个郊区县的分支节点(辅助平台)基本完成,乡镇、村级也基本完成建设任务目标。

  (五)其它应用系统

  其他涉农部门相继建立了一些为农为民服务应用系统。包括:市商务局组织建设的北京新农村商网、市园林绿化局的网格化应用平台、市水务局郊区中小河道管理信息系统、市劳动保障局农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市文化局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市卫生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平台等。

  三、农业网站提升涉农公共信息服务

  农业网站信息服务的内容很多,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为主。服务的对象既包括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也包括此外的所有城乡居民。农民需要了解城市和市场需求信息,城市居民也需要了解农产品安全生产、民俗旅游、观光休闲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等相关信息。

  (一)农业网站的规模

  初步统计,具有独立互联网域名的市级各类涉农信息网站达100个以上,主要网站的年总页面点击量达数千万人次。

  (二)农业网站信息服务的内容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北京市涉农信息服务资源由早期的工作动态信息,逐步扩充为农业生产、市场、科技、农资、企业、专家以及政策、质量安全、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信息资源等多种信息资源门类,农业信息应用系统数十个、数据库数百个。

  (三)农村互联网用户

  据市信息办、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研究报告,截止2008年12月底,北京市的网民或称互联网用户(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数量达到了980万人,网民普及率(即北京市网民占北京市总人口的比例)为60.0%,较2007年底普及率提升了32.9%。其中居住在农村的网民175万,占全市网民的17.9%。农村网民比例比2007年底提升2.6个百分点。

  (四)农业网站信息服务的主要成效

  初步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网上输功能。通过市级涉农各部门的政务公开网站和各郊区县人民政府政务网站建设,基本形成了互通互联、整合资源、网上咨询、网上审批等职能。市级涉农部门、郊区各区县政府及其办事机构的职能任务、机构设置、联系方法全部在互联网上公布,种子、农药、化肥的经营资格,畜禽养殖场设立审批、饲料企业年审年检、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等等,都已经可以在网上办理。郊区企业、农民和城市居民逐渐享受到更为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电子商务应用有所发展。到2008年底,《北京现代农业信息平台》直接管理的信息资源49000余条;会员企业较为关注的中长期分析预测信息2900多条;注册会员达到1886家。累计发布供求信息30375条,其中与一站通交换供求信息5555条。对于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大兴农副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体系,共实现农产品销售1475吨,成交额达到1000余万元;平谷区桃园村利用网络销售大桃创造利润达50万元;网络平台助通州区上万亩土地经营权流转;密云县庄稼汉写博客半年收入20万。等等,这样的新闻媒体公开报道和典型事例在郊区各区县都有不少。

  四、农村信息化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发展趋势

  与国内农业信息化先进地区和先进的做法相比,北京市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还有很大差距。

  (一)存在的主要不足

  1.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规律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信息化(包括信息服务)面临双重甚至多重风险。至少一个是技术风险,另一个是管理风险。还存在数据标准问题、数据保密问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问题等,相对具有特殊性。

  2.农民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十分薄弱,信息供给与需求之间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农村信息化建设基层实施力量偏弱、服务的专职信息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农村家庭电脑拥有率和家庭上网率偏低,农民自身对信息化的投入积极性不高,针对农民的信息培训以及适合农民实际需求的信息产品与应用系统也供给不足。

  3.信息化对农村基层发展的支持作用需要继续提高

  符合农事和市场规律,满足城乡居民生产和生活实际需求的实用信息不足。涉农信息缺乏解释、分析和中转传输的权威环节。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多,但信息化应用对基层的支撑作用和效果不明显。

  (二)下一步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趋势

  2008年,北京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9000美元。后奥运时期的首都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绿色北京、科技北京、人文北京的新时期。首都的农村信息化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发展、该不该发展的问题,而是怎样发展、如何更有效发展的问题。总体看,下一步京郊农村信息化的总体趋势是:

  1.应用整合的必然化趋势

  目前农村信息化特别是农村基层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到了一个可以整合、必须整合的新阶段。在一个村或是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各级政府、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所推广建设的各种服务模式,不可能也无必要都单独建设、重复建设。特别是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很多村都在重新规划,基层信息服务整合将是必然趋势。

  2.应用领域的全程化趋势

  信息技术应用将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农村经济活动,或单一的经营环节,或某一有限的区域,而是横向和纵向拓展。信息技术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企业联系,科研单位与生产经营单位甚至与农户联合,多学科专家协作的复杂工程越来越多。信息技术与农民文化娱乐生活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也将越来越强。信息技术与农村管理与服务的结合更融洽,电子政务的业务主导、业务带动将成为政府工作的常态。

  3.应用推进的市场化趋势

  如果说2008年以前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是政府与企业合作推进的话,后奥运时期的农村信息化应用,则是专业公司和农村基层组织、农民共同推进的新格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的信息消费需求将面临规模和数量上的突破式增长,农村信息化市场将逐步形成和成熟,农村信息化应用的市场推进份额将有比较大幅度的增长。

  4.应用效果的普遍化趋势

  信息技术支持生产经营、经济发展、管理决策和农民增收的效果,将不再是星星点点,而是由点到面,由一个企业到一个行业,由一个小区域到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将呈现一种效果普及化的趋势。

  (三)下一步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从实际发展情况和相关效果分析可以看出,下一步北京市农村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将是基层主导和应用主导,主要是瞄准基层和农民需求推进农村信息化:一是通过信息化调整农村的生存状态,要和城市文明接轨,从封闭走向开放。二是通过信息化要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要通过信息加强农民与外部世界的沟通,把城市的文明习惯带入农村。三是通过信息化要拓展农业的生产途径,要将信息作为战略资源整合到农业生产之中,通过信息介入,扩大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

  2009年6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2009—2012年)及任务分工的通知》(京政发[2009]19号)提出了将北京建设成“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城市、资讯获取便利的信息城市、移动互联的网络城市、信息新技术新业务的先行城市、信息安全水平一流的可信城市”的总体目标。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开展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以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信息化应用将站在新的起点和基础条件之上。我们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进北京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