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各抒己见
做好气象农业大文章
时间:2009-10-23 08:41:16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游侠

  我国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农业是最易受天气气候影响的脆弱行业,农民是最需要提供专业气象服务的弱势群体。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自2004年以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与“三农”问题有关。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提出了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开发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技术,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广农村风能、太阳能可再生能源技术,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等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新任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把握我国农业生产特征、着眼于推动我国农村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各地气象部门围绕气象农业作大文章,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部署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气象局下发了《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强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能力、加强针对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气象服务、加强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加大农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强化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宣传普及气象科技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等九项任务。

  2009年7月23日,中国气象局与河南省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气象为河南农业发展服务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强农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评估和服务工作,推进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加快农业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能力。中国气象局与河南省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构建省部合作新机制,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中部崛起的具体举措,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的有益尝试。

  2009年,中国气象局还组织制定了《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并将于今年10月下旬召开全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会议,全面总结我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经验,分析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研究和部署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二是充分认识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力推动“气象农业”研究

  气象条件对于农业生产极其重要。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不同的农作物要求的适宜气象条件不同,气象条件是农业生产不可脱离的自然环境。“气象农业”,可以理解为用气象信息指导农业,在把握气象条件下进行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强调如何利用气象知识、气象信息、气象科学发展农业,它是现代农业研究的一个分支。同时也符合农口现行基本说法。如: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信息农业;和新兴的农业产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等。

  目前气象局正在积极开展农业气象监测、预报和评估规范化服务。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安全,重点开展了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关键农事季节气象服务,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积极开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全国、分省夏季粮油产量预报和世界主要产粮国粮食产量预报。

  三是加强气象与农业部门的合作,落实气象为农服务

  2008年7月31日农业部与中国气象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加强在畜牧业、海洋渔业等方面的气象保障合作,联合发布台风对海上渔业的预报警报。在台风“黑格比”和“蔷薇”防御过程中,与农业部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联合播发海上渔船和作业渔民回港避风的消息,并将此做法制度化。

  2009年5月22日,农业部危朝安副部长带领农业部有关司局单位负责人专程走访中国气象局,双方领导提出加强合作交流,由农业部信息中心与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具体落实。2009年6月5日,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郭作玉带领信息中心一行赴中国气象局交流,初步提出双方合作的框架和意向。2009年6月24日,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提出了《农业部信息中心合作建议》。通过两个中心领导的两次互访和交流,双方初步达成了一致意见,共同制定本合作框架协议。2009年7月31日,中国气象局与农业部正式签署《农业部信息中心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农业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以中国兴农网和中国农业信息网为网络媒介,第一时间向公众提供由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和农业部信息中心共同发布的及时、准确、权威的农业气象资讯和灾害预警信息。

  四是坚持发展农业气象科技,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坚持发展农业气象科技基础研究根据各类农业气象指标,应用数学方法和模型技术,建立定量化的信息分析诊断与评价模型,多时效、无缝隙地制作发布农业气象情报产品。

  坚持发展农业气象预报技术广泛应用包括农业气象、天气气候、卫星遥感监测和农业的综合信息,以农业气象统计模型为基础,以模拟模型为核心,多时段、多种技术方法综合集成,逐步实现动态化农业气象预报。

  坚持发展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依托不同时效的数值预报产品、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充分运用卫星遥感监测分析、农业气象灾害指标、模型的诊断与判识,必要的社会调查和实地踏查,实现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灾前预估预警、灾中监测诊断和灾后评估分析

  坚持发展针对农业气象的气候变化研究以气候资料、遥感反演、GIS、多种小网格空间插值模型为基础,应用先进区划技术、方法与指标体系,制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实现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量化评价;耦合应用气候模式与作物模型等农业模型、生态系统模型和农业气象长期观测资料,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逐步推进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成果的业务化。

  坚持发展农业气象观测技术分级、分区规划调整农业气象观测站、试验站的布局和任务;以定点观测、移动观测、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以及田间调查、农村气象信息员和农业专业大户提供等多种途径,实现点线面结合的农业气象观测;通过改善场地、设施、仪器等基础条件,强化农业气象试验功能;以遥测自动化逐步替代人工观测;通过标准化实现规范化。

  坚持发展农业气象服务标准体系研发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建立农业气象服务数据库,制定服务流程与技术规范。

  五是建立土洋结合的立体化农村气象信息发布平台,不断提高农村气象信息覆盖面

  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各级气象部门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电话等土洋结合的立体化农村气象信息发布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气象部门共建成近8万个农村大喇叭,3000余块乡村电子显示屏,各省均已开通面向农民的气象短信服务平台,如农信通。

  此外还积极开展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积极构筑基层坚实的防灾减灾防线。2007年起,中国气象局在全国各省(区、市)全面展开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气象信息员主要承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传递,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的收集上报,参与本社区、村镇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定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根据最新统计,全国气象信息员队伍总数已达37.5万余人,成为基层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力量。2009年6月25日,中国气象局正式印发《关于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促进气象信息员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中切实发挥作用。

  山西目前已经建成2500余人信息员队伍。今年6月,由山西省太原市气象局自主研发的“气象灾情手机直报系统”正式启动。如果遇到突发气象灾害,气象信息员可以立刻用手机短信上报灾情。今后,山西省还将逐步在社区、工矿企业、学校、重点水库等范围发展气象信息员,气象灾情手机直报系统的覆盖面将更加广泛。

  六是加强兴农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

  全国兴农网的建设按照纵、横联网的方式基本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国范围的、以多级服务组织为架构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全国兴农网纵向通过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信息中心,来实现信息及时、准确的上传下达;横向以国家级的“中国兴农网”为核心,建立连接省级信息中心、涉农部门以及终端用户的信息收集、分析、发布网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34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开通了省级兴农网,270多个市和1300多个县分别开通了地(市)、县级兴农网。全国气象部门已累计投入兴农网建设经费约1900万元,争取各级地方政府投入建设经费约1.4亿元,每年投入省级兴农网的运行经费约600余万元,在9700多个乡镇和4400多个行政村建立了基层信息服务站,全国气象部门从事兴农网系统维护、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与发布的专职工作人员约为1100余人,兼职工作人员约为1800余人。兴农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其中,安徽、四川、贵州、浙江、江西等省兴农网运行状况良好、效益突出,已在各较有影响的涉农类网站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多次在国家级和省级网站评比中获得殊荣。国务院信息办、信息产业部对气象部门利用自身的网络、人才、资源优势和垂直管理体制办农网,服务“三农”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2008年年底由农业部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举办的百强农网评比中,中国兴农网连续第五年获得百强称号。贵州省利用气象卫星通讯网络开通97个省、地、县级信息网站,进入乡镇数313个,自2000年开通以来,发布信息209万条,实现网上交易额3.21亿元,促成省内农产品销售和招商引资8.5亿元。四川省开通171个省、地、县信息网站,进入乡镇数2249个,自2000年开通以来,发布信息18万条,实现网上交易额9亿元。河南省兴农网自正式对外发布以来,全省建成乡镇服务站238个,农民经纪人已达5.5万人,发布供求信息6万余条,专家答疑回答用户问题近万条,直接或间接交易额1.3亿元。安徽农网自开通以来实现网上交易额100亿多元。浙江农网自开通以来实现网上交易额3亿多元。

  中国气象局还通过试点积极探索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新方式。2008年,中国气象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气象为安徽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合作协议》,通过共同建设“安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今年5月9日,安徽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推进会,要求按照“五个一”的标准(一名信息员、一间办公室、一条专线、一台计算机、一部预警传播设备),全面建设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并选择1-2个条件较好的县(市、区),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试点,进一步充实农村信息服务内容。6月上旬,安徽省气象局还印发了《安徽省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安徽省乡镇信息员管理办法》、《安徽省乡镇信息员工作规范》、《安徽省乡镇信息站工作流程》和《安徽省乡镇信息员考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乡镇信息站标准化建设及信息员的选聘任用、工作职责、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和考核评价等进行逐一规范。

  为农服务的道路任重道远,中国气象局将与各位同心协力,精密合作,共同为致力于为“三农”服务工作!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