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各抒己见
我国农机工业处在新的历史起点
时间:2009-10-30 11:37:28来源:[标签:出处]作者:阿卡
  外部环境利好
近年来我国农机化事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目前的政策环境、经济条件、技术支撑和社会氛围都非常有利于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农机化技术支撑和装备制造体系日渐强大,农民和农机户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旺盛。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刘恒新在论坛上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国农机化发展的现状与政府的促进政策,对我国农机化的发展及农机市场的走向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2006年我国机械化耕地、播种和收获总面积达到23.4亿亩,作业水平分别为52.1%、32.4%和25.2%,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在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均超过80%,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栽植和收获水平分别为 10%和40%,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58%和5%。预计我国农机作业的市场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农机热”将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
今后中国政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推进农机化:一是强化政府部门引导、服务和调控职能,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二是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机械共同利用。三是积极推进农机化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促进农机科技成果的应用。四是强化农业机械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农机化质量和效益。他希望国内农机企业、科研院所和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同时也热忱欢迎国内外农机界加强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共赢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积极应对挑战
 “农业机械化不仅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技术问题,也不仅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种科技支撑手段,而是改造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从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提高认识,才是促进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汪懋华在论坛上如是说。
 汪懋华认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至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必经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近年来中央实施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不仅使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农机化作业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农业作业机械化的节本增效作用和功效日益显著,还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
 尽管中国农业机械化正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仍面临着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机械装备有效利用率低、作业能耗大、投入严重不足、农机自主创新基础薄弱、农机管理体制变化频繁、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较低等诸多难题,从而使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此他强调,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使其与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应通过建立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现代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走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安全的发展道路,进一步优化农业装备结构,提升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为实现2020年全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 2000年翻两番提供综合保障。
  如何改变我国农业装备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加速推进农机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是大家关心的一个话题。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方宪法在论坛上介绍了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环境与背景,分析了农业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创新、产品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并针对国家技术支撑计划提出了我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的方向。
  方宪法指出,2006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装备制造业和农机化发展的政策,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里更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型的大马力农业装备,提高大马力拖拉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棉花收割机等一系列重大产品的技术档次和水平,改变我们国家大功率拖拉机和新型农业装备依赖进口的现状。此外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纲要当中明确提出的现代农业建设重点,也把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的研发作为优先主题,指明了研发的五个重点方面,把我国农业机械的自主创新问题提高到了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
  他认为,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建立了农业装备、工业制造技术、产品技术支撑体系,可以基本满足大田生产的需要。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装备的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仍落后30年左右,品种不全、门类缺少、功能单一,尤其是高端产品的缺乏和技术水平的落后仍制约着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急需通过加快技术创新来推进农机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力求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品种增加、领域扩展、功能完善、水平提高”的工作目标。
  方宪法强调,农业工业要通过努力创新来加速实现三个转变,首先是突破共性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其次是创造一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建设急需的重大产品,改变缺少门类与产品的局面;第三是通过构建行业的创新平台,改变可靠性和竞争能力低的局面。总体来看,“十一五”整个计划的特点就是和市场的需求结合的非常紧密,同时以增加品种和重大的关键技术创新为主线提高水平,进行领域拓展,然后形成一批重大的成果。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