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春生】:各位网友,大家好!
团结于每一代党中央周围
[主持人]:除了众所周知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之外,您能否谈谈大寨精神的深层含义?
【贾春生】:我认为大寨文化内涵很深。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曾涌现出50条好汉和22个铁姑娘,他们的名字和大寨一样驰名中外,各界都需要我们深层次的挖掘。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去探讨大寨的文化内涵,这是一个方面。第二,大寨人的心胸是非常宽广。说面积,大寨有1.88平方公里,全村有21户、520多口人,可是我们时刻想着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过去陈永贵书记说“站在虎头山,眼望天安门,胸怀全世界”。今天我们更觉得老书记的话特别的亲切,我们大寨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时刻连在一起。
[主持人]:昔日的大寨精神,对于现在乃至未来的新农村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吗?
【贾春生】:我们搞新农村建设,说白了就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在60年代大寨精神鼓舞了一代人,带动了一代人,好多地方都修了很多的地,而且坚决向国家交出爱国粮,用大寨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是用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自己的事情,更有新的时代意义。
[主持人]: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在大寨村的发展历程中,党支部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贾春生】:党支部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大寨的今天,大寨人、大寨的党支部都是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我们当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听邓小平同志的话,我们坚持了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听江总书记的话,我们忠实的实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现在我们又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踏实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正在努力的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我们正在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这时时刻刻都要求大寨党支部听党的话,始终如一坚持我们的战斗堡垒。
[主持人]:大寨村未来的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贾春生】:我们初步定了“五个一”工程。第一,我们做一个“规划”,这个规划要把握国家的各项政策去发展大寨的经济。第二是“业”,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产业来做。也就是说发展旅游业,宣传大寨的文化,我们这代人有义务和责任去宣传大寨的文化。第三是“品”,去做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产品,因为来的游客很多,想带一点大寨的纪念品回去,所以我们要尽量的满足游客的心理,做一些产品。第四,“节”。什么节都有,比如儿童节、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等等,但是我们发现还没有农民的节日,我们要做一个大的节,就是中国农民的节,我们正在策划这个节。第五是“景点”,在建设上要尽量开发一个景点,这个景点要满足游客的需求,来大寨的游客既不是看大寨的好山、也不是看大寨的好水,而是寻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尽量满足游客的需求,让游客来得高兴、去得满意。我们现在就是朝着这个“五个一”工程来做。
生态大寨创造新传奇
[网友荣耻鉴定师]:我在南京,打小就知道你们前辈自力更生、战天斗地、开山造田发展生产的英雄事迹,请问:现在大寨人是怎么搞农业生产和耕作以外其他集体经济的?用上滴灌或喷灌了吗?
【贾春生】:大寨人提出建设绿色园林、生态大寨的目标,对于大寨的农民种地,采取的是“五统一”的办法,就是统一机械耕种、统一水利灌溉、统一购买种子肥料、统一科技服务、统一为农户耕种。对荒山荒坡进行全面治理。近几年已绿化荒山荒坡2300多亩,其中退耕还林400多亩,1900亩虎头山上种植了46个树种,30余万树木,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现在走进大寨,松柏满山、绿树成荫。大寨村以前有通灌,现在改为滴灌了。
[网友荣耻鉴定师]:永贵大叔的家人好吗?都在做些什么?
【贾春生】:永贵大叔的家人都很好。永贵大叔的老伴叫宋玉林,现在在北京居住,80多岁了。老陈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叫陈明珠,他现在在昔阳县县城居住,原来是我们昔阳县林业局副局长,现在已经退休;还有一个女儿叫陈明花,她是昔阳县公安局的职工;小儿子陈明亮,现在在北京和她母亲一起居住,有自己的私营企业。
[主持人]:郭凤莲老书记的近况如何?前几任书记在前,您觉得有压力吗?
【贾春生】:现在郭书记是大寨集团的董事长,现在是全国人大常委,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一直管理着大寨村大大小小的事情。对于前几任书记在前,我们觉得有很大的压力,但是我们要向前辈学习,把大寨继续发展好。
[网友黄晨澋]:大寨集团公司是如何进行经济运作的呢?
【贾春生】:大寨集团公司由母公司控股企业、母公司参股企业及其他成员构成,母公司控股企业有5个,第一个是山西大寨森林公园有限责任公司,第二个是山西大寨森达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第三个是大寨发运站有限责任公司,第四是昔阳大寨羊毛衫有限责任公司,第五是昔阳县大寨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还有7个母公司参股企业,第一个是山西大寨中策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山西大寨饮品有限责任公司;第三,昔阳县大寨酿酒有限责任公司,第四,昔阳大寨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第五,山西大寨乡村文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第六,山西大寨农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第七,昔阳县大寨绿草湾牧业养殖有限公司。
母公司以契约合同合作成员公司,第一,辽宁天豪饮品有限责任公司;第二,河北华鹏食品有限公司;第三,昔阳大寨金鹿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网友一天一地一广仔]:农业学大寨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大寨还有信心让今天的人们向你们学习吗?大寨村如何创造“新传奇”?
【贾春生】:近年来,我们大寨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工农业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办了集种植、养殖、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工农业开发企业。通过循环经济的模式,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于我们大寨村如何创造“新传奇”,就是前面讲到的“五个一”工程。
【贾春生】: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聊到这里,各位网友下次再聊,再见。
【曾业松】: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寨村贾书记一起讨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并且和网友就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主持人]:大寨村是一个超级村,有着很辉煌的历史,发展的道路虽然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毕竟发展基础比较好,中国大多数的村庄底子都比较薄,对他们来说应该如何发展?
【曾业松】: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道路问题,中央“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当中讲得很明确,就是要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就是说,要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战略。总体上说,就是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切实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搞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收入,发展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良性循环,尽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经济社会的发展,基本方向是要实现现代化。从国际社会发展经济来看,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了,甚至有的国家没有村这样的概念,而我们中国还有65万个行政村,480万个村民小组,这些地方要走向城市化,是一个极其艰巨的、长期的历史任务。
我们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市化,同时要加大力度,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推进新农村建设,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市民一样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享受平等的公共权利,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来看,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产业化,农业使城市诞生于世界,工业使城市加快发展,并且主宰世界。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城市化的发展,必须通过产业化来推进。中国农村要加快推进城市化,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才可能扎扎实实地推进。
工业化发展了,推进了城市化。在我们国家现在城乡差别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城市化发展越快,城乡差距越大。因此,我们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农业农村方面来,把社会的重点从市民转移到农民身上来。也就是加大力度,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战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社会公平,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互动发展。
在我们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农村人口依然占有较大的比重。“十二五”期间,城市化将达到51%,20年以后,我们的城市化将达到70%左右。如果城市化50%,我们将有7亿左右的人口在农村。如果城市化达到70%,仍然有四、五亿人口在农村。
我们要实现社会公平,必须要农村的居民更多的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也就是说,要通过强农惠农的政策,进一步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概括起来说,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战略,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网友露琪娅]:请问嘉宾,当年说的农业学大寨,如今还适用吗?您能不能谈一谈大寨村的发展对中国新农村建设有哪些重要的启示?
【曾业松】:大寨的发展道路具有“神话、传奇”般的色彩。有过无限的自豪和荣光、有过被人遗忘的难堪和失落,也有重新崛起的辉煌和自信,在中国农村发展中极具典型意义。它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深刻揭示了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本趋势:农业从以粮为纲转变到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从单一农业转变到农村工业、商业和各种服务业全面发展。大寨走过的轨迹,体现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方向。
二是大寨人始终保持自力更生,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无论过去、现在以至将来,对东西南北每个地方的干部群众来说,都是值得学习的。它体现大寨人的特质,也集中体现中国农民的传统品德。
三是大寨人与时俱进、勇于创业、再创辉煌的精神,对于各地同样具有借鉴意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重新创业是大寨人在时代精神感召下,学习发达地区经验,获得可持续发展机遇的重要原因。它告诉我们即使过去再闪亮的先进典型,也有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性,也需要向别人学习,需要与时俱进。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1956年提出的奋斗目标,50年后的2006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后同样要不断向前推进,上新的台阶。大寨人与时俱进、不断创业、再创业的精神也一样值得各地学习。
四是新农村建设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要充分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大寨过去创造的奇迹与陈永贵的领导和带头作用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变化与郭凤莲领头创业的行动是密不可分的。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重视培养新型农民,更要重视培养高素质的、能起到模范作用的带头人。
[网友强国一派]:你如何评价大寨村的历史地位?
【曾业松】:用一句话说:大寨是我国六七十年代农业农村发展的一面旗帜。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的背景下,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典范。
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辩证的观点来看大寨,应该肯定大寨经验的积极作用。毛泽东提出“全国农业学大寨”以后,各地学大寨出现很多典型,特别是在农田水利建设,改变生产条件方面取得很大成就。这些成绩是不可抹杀的。
但是,学大寨也有误区,一是有些主流媒体舆论导向严重扭曲大寨经验,比如有报纸称,大寨经验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二是有的地方出现形式主义, 学大寨不能结合本地实际,就只是造梯田。有些坡度30度、40度的山区造梯田,梯田造出来了,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大寨村村民幸福感明显提高
[网友小小教书匠]:请问曾教授,大寨从昔日辉煌到低谷再到重新崛起这期间从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完成了怎样的转变?积累了哪些经验呢?目前大寨村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哪些特点?
【曾业松】:改革开放以后,大寨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第一,最明显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了,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商业和旅游业,单一的农业转变成多元的产业,形成了旅游、煤炭、酿酒、农产品加工等多个支柱产业。经济总收入二、三亿元,人均纯收入超10000元,走进小康村的行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
第二,最深刻的变化是大寨人思想观念变了,发展思路变了,他们接受了改革开放的观念,经受了市场经济的历练,内引外联,兴办企业,打造品牌,比如核桃露广告,几乎人人皆知,重构了经济结构,开拓经济发展新局面。
第三个变化是村里有了经济实力,注重基础实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农村环境变了,实现了道路硬化、绿化和美化。农民生活方式变了,世代居住窑洞的农民,住进了别墅式楼房。现在大寨人享受“五有”:即“小有教”,从幼儿园到小学全部免费上学;“老有靠”,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领两三百元养老金;“烧有包”,每年冬天给每户人家供应一吨煤;“病有报”,村民全部加入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考有奖”,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每年发奖学金,逢年过节,每家还能领到米、面、饮品及过节费。幸福感明显地比过去提高了。
概括他们的发展特点,一是重产业发展,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二是重村民利益,经济发展了,让村民分享发展成果,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总结他们的经验:一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跟上社会前进步伐,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勇于创业、不断创业,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开拓新的发展道路;二是坚持和弘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同时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是大寨人的灵魂。
[网友一天一地一广仔]:曾嘉宾有没有“大寨情结”啊,小岗、华西等等你最看好哪个?
【曾业松】:我对农村确有深刻的情结,对农民生活有切身的体验。关注农业、农村的发展,是我多年来形成的一个习惯。我曾经到过1300多个县调查农业农村方面的问题,对那些有典型意义的村庄、乡镇做过一些比较深入的调研。大寨村自然是我关注的一个重要典型。
说起大寨与华西、小岗等村的区别,我想这三个村都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中涌现的最闪光的亮点,是中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过重大影响作用的典型。但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具有特定的历史地位。
华西村也是一个老典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示范作用。他所走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对中国农村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应该说,是我比较看好的典型。
上世纪80年代,华西的带头人吴仁宝,抱着“不怕公有私有,就怕两样都没有”的理念,敢闯敢干,发展乡镇企业,就是百万元村;90年代后,坚信“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硬道理”,破天荒的发展钢铁产业,迅速成为亿元村;新世纪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中,华西村追求工业高效率、农业高科技、农民高素质,迅速成长为百亿元村。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以美丽的华西村、幸福的华西人为目标,努力建设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的幸福新农村。可以说,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江阴市以幸福华西村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幸福江阴建设,逐步走上探索幸福社会建设的道路。在全国已经形成广泛影响。所以,我觉得华西村的发展道路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向。当然,像华西村这样的先进典型还有许多。有些村从富裕程度上来讲,远远超过华西。他们的经验也值得总结推广。
小岗村是在僵化的一大二公集体化体制下,在温饱没有保障的压力下,为生存所迫,分田单干,包产到户,表现出的“不怕把天捅个漏子”的首创精神,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农村改革。作为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原创地,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史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小岗村作为中国农村经营体制变革的拓荒者,对推动中国农村改革、解决农村温饱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家庭承包责任制从一开始就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这也说明小岗村在中国农村改革中的重要性。
说到大寨,它作为一个由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推崇的典型,不仅影响农业农村的发展,产生的政治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都是极不寻常的。也正因此,成为新中国以来长期受到普遍关注的聚焦点,这也是后来大寨人创业发展得到外界帮助、获得许多机遇的重要原因。
[网友lkj1188]:请嘉宾谈谈发展农业,联产承包模式好还是大寨模式好?
【曾业松】:走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道路是基本方向,大寨过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七沟八梁一面坡变成了层层梯田,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产量。这个经验有一定的价值,但不能体现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涵。家庭承包经营给了农民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一家一户经营,拥有的要素资源十分有限,采用先进生产技术,走向产业化、市场化,提高农业效益,受到严重的制约,必须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道路。也就是要发展合作经济,加强社会化服务,走分工合作、共同经营、共同分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的新型合作经济的道路。从这一点来看,家庭承包经营一方面要坚持保持稳定,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创新,加以完善。最终通过体制不断创新,逐步建立现代化的经营体制。
[主持人]:昔日大寨的光环对大寨人来讲是一种精神财富还是一种包袱?
【曾业松】:当然是一种财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财富。因为大寨人自力更生的精神不仅得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赞赏,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同。大寨人因此而自豪,也因此激发了强大的内在动力。每个大寨人,包括山西人,都会因此感到光荣。
当然,大寨人也感到一种压力,要保持这种先进,特别是要长期保持这种先进,比当初艰苦奋斗成为先进难多了。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大寨人的政治光环不见了,逐步地边缘化了,甚至被人们遗忘了。大寨人也困惑过,也傍徨过,但最终还是走出了尴尬。原因在于,他们把压力变成了动力,又开始了新的艰苦奋斗和新的探索。
[网友小箩卜头]:大寨精神在新时期赋予了什么新内涵?如何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大寨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
【曾业松】:过去,尽管大寨精神在那个高度政治化的年代被扭曲,被误读过,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大寨的财富,也是全国人民的财富。中国人任何时候都应该把它当做传家宝,世世代代保持和发扬下去。 这无疑应该成为大寨今后发展的内在的、根本的动力。
现在,大寨人不仅保持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两种精神的结合,铸造了一种新的精神,强化了大寨发展的精神力量。大寨人始终有一股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现在又能与时俱进,接受了很多现代价值观念,借鉴了许多外地经验,学会了更多地发挥市场的力量,变得更有智慧,进而迈过了坎坷、克服了局限,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相信大寨会继续保持虎头山上的艰苦奋斗精神,保持商海中不进则退的与时俱进精神,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网友河南中老年文人]:曾嘉宾您好,请介绍一下您对以前的大寨和现在的大寨的对比和看法!
【曾业松】:全国农业学大寨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学生,觉得大寨是一个圣地,令人向往。陈永贵从一个农民变成了国务院副总理,令人崇拜。改革开放以后,我因为工作关系,多次去山西采访,看到了大寨有很多感慨,一个被贴上了政治标签的大寨,它的发展受到了政治力量的左右,时而被热捧,时而被冷落,对大寨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感觉到农村的发展,应该遵循它自身的规律。
新时期,大寨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办起了企业,打出了品牌,提高了经济收入,同时注重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民生、民主得到了新的发展。大寨人的心暖起来了,同时也平静了,回到了他们应该有的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和全国人民一样,融入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分享到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也享受到了村里发展带来的福利。
看到大寨的变化,看到大寨人的转变,我感到很高兴,也由衷的祝福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嘉宾简介
贾春生 男,中共党员,现年49周岁,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962年4月16日出生于大寨公社大寨大队。1991年11月,被全体党员选为大寨村九名支委其中的一员。1992年8月份,代理大寨村村委会主任,同年11月份被村民大会选举为大寨村村委会主任。2010年6月,大寨村成立了大寨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总经理。2010年7月大寨村党支部会议上,被全体党员选举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10月,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及下属各企业合并成立了大寨集团公司,被聘任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2011年2月,被晋中市新农村建设领导组、晋中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评为“晋中市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曾业松 现任中央党校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研究员。
1982年到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1984年后历任农民日报社群工部副主任、记者部主任、编委委员、中国市场经济报副社长、副总编辑。2000年后曾任中央党校研究室副巡视员、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等。是我国著名农村问题专家。
近30年来,深入1300多县市调查研究,多次参与农村改革、国家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等课题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信息和参考建议。
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主要著作有《新农论》、《关键时期关键问题》、《让耕者有其利》、《三农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与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问答》、《科技特派员行动与制度创新》、《钱塘江治理与社会发展》等。
[主持人]:昔日大寨的光环对大寨人来讲是一种精神财富还是一种包袱?
【曾业松】:当然是一种财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财富。因为大寨人自力更生的精神不仅得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赞赏,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同。大寨人因此而自豪,也因此激发了强大的内在动力。每个大寨人,包括山西人,都会因此感到光荣。
当然,大寨人也感到一种压力,要保持这种先进,特别是要长期保持这种先进,比当初艰苦奋斗成为先进难多了。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大寨人的政治光环不见了,逐步地边缘化了,甚至被人们遗忘了。大寨人也困惑过,也傍徨过,但最终还是走出了尴尬。原因在于,他们把压力变成了动力,又开始了新的艰苦奋斗和新的探索。
[网友小箩卜头]:大寨精神在新时期赋予了什么新内涵?如何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大寨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
【曾业松】:过去,尽管大寨精神在那个高度政治化的年代被扭曲,被误读过,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大寨的财富,也是全国人民的财富。中国人任何时候都应该把它当做传家宝,世世代代保持和发扬下去。 这无疑应该成为大寨今后发展的内在的、根本的动力。
现在,大寨人不仅保持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两种精神的结合,铸造了一种新的精神,强化了大寨发展的精神力量。大寨人始终有一股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现在又能与时俱进,接受了很多现代价值观念,借鉴了许多外地经验,学会了更多地发挥市场的力量,变得更有智慧,进而迈过了坎坷、克服了局限,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相信大寨会继续保持虎头山上的艰苦奋斗精神,保持商海中不进则退的与时俱进精神,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网友河南中老年文人]:曾嘉宾您好,请介绍一下您对以前的大寨和现在的大寨的对比和看法!
【曾业松】:全国农业学大寨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学生,觉得大寨是一个圣地,令人向往。陈永贵从一个农民变成了国务院副总理,令人崇拜。改革开放以后,我因为工作关系,多次去山西采访,看到了大寨有很多感慨,一个被贴上了政治标签的大寨,它的发展受到了政治力量的左右,时而被热捧,时而被冷落,对大寨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感觉到农村的发展,应该遵循它自身的规律。
新时期,大寨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办起了企业,打出了品牌,提高了经济收入,同时注重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民生、民主得到了新的发展。大寨人的心暖起来了,同时也平静了,回到了他们应该有的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和全国人民一样,融入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分享到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也享受到了村里发展带来的福利。
看到大寨的变化,看到大寨人的转变,我感到很高兴,也由衷的祝福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嘉宾简介
贾春生 男,中共党员,现年49周岁,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962年4月16日出生于大寨公社大寨大队。1991年11月,被全体党员选为大寨村九名支委其中的一员。1992年8月份,代理大寨村村委会主任,同年11月份被村民大会选举为大寨村村委会主任。2010年6月,大寨村成立了大寨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总经理。2010年7月大寨村党支部会议上,被全体党员选举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10月,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及下属各企业合并成立了大寨集团公司,被聘任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2011年2月,被晋中市新农村建设领导组、晋中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评为“晋中市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曾业松 现任中央党校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研究员。
1982年到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1984年后历任农民日报社群工部副主任、记者部主任、编委委员、中国市场经济报副社长、副总编辑。2000年后曾任中央党校研究室副巡视员、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等。是我国著名农村问题专家。
近30年来,深入1300多县市调查研究,多次参与农村改革、国家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等课题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信息和参考建议。
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主要著作有《新农论》、《关键时期关键问题》、《让耕者有其利》、《三农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与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问答》、《科技特派员行动与制度创新》、《钱塘江治理与社会发展》等。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