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如何加强社会建设和优化社会管理是未来一段时期需要破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08年以来,广东省云浮市结合市情实际,大力推进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子,被称为“云浮模式”。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是云浮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云浮改革实践的一大亮点,对于其它地区颇具借鉴意义。那么,云浮在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有哪些特点?其价值和意义何在?近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主办的“云浮模式”基本经验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央决策部门、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共同研讨“云浮模式”。本报围绕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这一主题,对与会专家的观点予以综述。云浮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有什么特点?俞可平(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云浮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创新管理、改善服务。中央现在非常强调社会管理。我们谈社会管理,并不是说以前没有社会管理,关键是要创新社会管理,使得管理更有效力,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那么怎样才能更加有效,更加满意?简单地说就是要增加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云浮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就是始终把人民群众当作主体,积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同时寓服务于管理当中。在这方面,云浮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深入总结。徐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云浮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注重经济发展,但更加重视社会建设。重视社会建设,关键是在“统”字上做文章,就是要给千家万户提供公共服务,这是目前最为稀缺,也是最为重要的。云浮农村改革能够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了社会建设这个关键,找准了服务型政府的定位。云浮是如何转变政府职能,统筹城乡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潘盛洲(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在社会管理方面,云浮很重要的一个创新是实施扩权强镇改革,就是扩大乡镇一级的管理权限,特别是扩大对乡镇干部问责的管理权限,从而将乡镇一级的权力充实起来。通过建立各有侧重点的绩效评价体系,云浮将管理乡镇干部的权限赋予了乡镇党委、政府,拓宽了给农民办事的渠道和手段,提高了政府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徐勇:在政府工作方式上,云浮更加重视“眼睛向下”,也即向下“给力”。以往乡镇设立的七站八所,都是针对上级机构对口设立。现在云浮通过基层行政体制改革,采取“因事设岗”,简单的说就是适应群众的需要,群众需要什么,我就设立什么机构,配备什么样的人员,明确了政府作为服务主体的地位。刘守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云浮改革从原来的向外发展转为向内发展,并以社会管理的创新来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以实现和谐发展。云浮以改革促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和政绩考核体制,从而实现有规划的发展。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云浮将权力下放,确立服务型政府的定位,为人民提供服务,统筹城乡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云浮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基本路径?徐小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云浮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充分体现和实践了科学发展观,真正探讨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真谛。云浮的改革,不是把乡村统筹进城市,而是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实现城乡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统筹发展。蒋中一(农业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云浮的改革集中体现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建设并重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以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感为导向,变过去的“以城统乡”为“城乡融合”。谈到城乡统筹,或者城市化,比较常见的做法是把城市的功能、生活方式、管理方式向农村扩展,但云浮并没有延续这样的改革路径,而是有机的将城市和农村融合起来,走城乡融合的路子,我认为非常有新意。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云浮应如何进一步改进?王建军 (民政部政策法规司司长):云浮改革在社会管理的实践层面上应加大创新力度。云浮改革理论研究较多,但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的问题不多,在以后的改革中应进一步加强。鉴于政府关注较多,群众主体努力不多这一问题,云浮改革应更加重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社会管理角度讲,需要把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与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更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还应加强创新奖励机制。蒋中一( 农业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云浮模式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上的改革力度很大,内部也形成了较好的运行机制。但是,云浮模式跟整体的管理模式有一个衔接上的问题,这一方面以后要多加注意。在进一步的改革中,这个模式必须要跟外部的总体框架有一个比较好的衔接。云浮改革的内部应在建立政府自理与民主自治的结合上多做工作,创造更多的经验。执笔:黄振华、汤丽、李敏、刘建功、刘旭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