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各抒己见
王述华:竹房城镇带建设的路径思考
时间:2011-07-20 13:41:08来源:中国三农资讯网作者:李煜

竹房城镇带是指以305省道为主轴,东起房县县城,西至竹溪县蒋家堰镇关垭173公里沿线,呈带状分布的城镇群。建立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是省委、省政府从战略高度,为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加快推进竹房城镇带建设,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以更开阔的思路,着力打造后发优势,推进试验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打造思想大解放的优势,着力营造敢闯、敢干的发展环境

  实践证明,一个地方思想解放的程度越高,开放的领域越广,就越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与条件较好的地区相比,竹房城镇带基础差一些、底子薄一些、困难多一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3年取得明显变化、5年基本建成”示范区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解放思想,更加开拓创新,更加开放开发,更加奋发有为。试验区的核心是“试验”。竹房城镇带要按照省里赋予的权限,大胆试验,大胆探索,大胆创新。要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观念的大提升,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拓宽发展视野,坚定跨越式发展的信心。试验区是凝聚民心、集中民智的大载体,要借助这个载体充分调动试验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办好试验区。试验区是一块金字招牌,要不断放大这个品牌的效应,增强试验区的吸引力,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到试验区,形成要素的集聚效应。试验区也是一个谋求支持的大平台。在省里确定的几个试验区中,对竹房城镇带的支持政策似乎不那么具体,硬措施相对少一些,但支持的面很宽,涉及的部门多,这为试验区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提供了很大空间。要干成一番事业,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不行。竹房城镇带经济基础较差,更需要干事业的激情和热情;更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等不靠,扎实工作;更需要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胆魄,敢为人先,奋勇争先。视野开阔了才有办法,思路新了才有出路,办法多了才有力度。

  打造全域规划的优势,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竹房城镇带试验区规划,应该学习借鉴其他试验区的经验,打造自身规划的优势。一是全域规划,策划力强。要避免规划的单一性、分割性,进行全区域整体规划,城乡统筹考虑,使规划更加全面,充分体现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并注重整体规划与单项规划的衔接,特别是与国家、省“十二”规划的衔接。二是起点高,前瞻性强。要站在其他试验区规划的起点上,在总结中完善,在创新中提升,在突破中发展,以宽广的视野和战略眼光进行谋划。三是内容实,操作性强。要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3年取得明显变化、5年基本建成”的总目标,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并将各项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明确落实的责任和措施。四是项目优,配套性强。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也是试验区规划的重点。项目库建设要坚持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跟踪一批的思路,增强产业的综合性和配套性。

  打造新型工业化的优势,着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弯道超越”

  竹房城镇带试验区必须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逐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不仅注重发展的总量,而且重视发展的质量,注重人均水平和社会发展,注重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精神状态。为此,必须着力突出“四性”:一是开放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实现工业化的快速、高效推进。二是跨越性。在工业化中引入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跨越传统工业化的一般道路。三是整体性。即在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到“三化同步”、“两增同步”。四是特色性。基于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特色旅游和服务业。努力将试验区建成具有较强经济活力和示范效应的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打造生态走廊的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竹房地区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是鄂西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房地区必须充分汲取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或“先破坏、后建设”的教训,避免走大量消耗资源、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走特色开发、绿色开发、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生态产业化,就是立足生态资源,进行产业化发展,重点是把林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着力打造鄂西北精品旅游品牌。坚持产业生态化,就是立足于生态改善,在产业发展中注重生态保护,实现产业发展的高效益、低能耗、零污染、可循环的一种产业形态。实施以水土保护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巩固现有退耕还林成果,有计划分步骤实施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加快生态脆弱区的植被恢复,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打造体制机制创新的优势,增强试验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资源有限,创新无限。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办法、开放的办法寻求加快发展的资源、动力、空间,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一是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着力点,创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体制机制,实现整体脱贫。坚持开发式扶贫,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实行区域开发和扶贫到户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把帮助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提高能力作为重点。二是创新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发挥县市整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创新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将各项资金统筹整合、相互配套,突出重点,打捆使用,形成涉农资金合力。三是创新土地利用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盘活存量土地资源,转变土地粗放经营模式,提高产出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合理流转;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其土地增值收益全部或大部返还用于农村。四是创新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森林资源保护、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生态补偿制度,推进环境补偿价格改革。五是创新科技引领和支撑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完善试验区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制,特别是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强试验区科技人才培养。

  打造协调联动的优势,为试验区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省委、省政府关于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已经出台,发展规划也即将发布。下一步关键是要按照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坚持部门联动、上下联系,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试点县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亲自谋划安排、组织协调、检查督办,使试点工作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各试点县可以选择1-2个乡镇率先突破,使“点中点”具有特色性和示范性。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县与县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好竞争的发展格局。二是强化工作推进机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由市里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和县、乡(镇)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议,及时解决问题。三是完善联系工作机制。2011年度省直单位对口支持项目安排已经出台,关键是要认真实施,狠抓落实。市、县两级相关部门也要参照省里的做法,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制定年度支持工作方案,落实支持措施。四是完善工作报告和检查督办机制。十堰市和试点县要及时向省里报告工作进展情况,省直相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和检查督办力度,特别是十堰市作为责任主体,应建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计划,完善工作措施,切实抓好落实,确保试验区工作顺利推进。

  

作者系省委财经办(农办)副主任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