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各抒己见
赵建华:让人文关怀成为社会保障新途径
时间:2011-07-29 11:41:01来源:中国三农资讯网作者:李煜

一、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8亿是农业人口。这样一个庞大的基数,决定了我国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与艰巨性。除了人口基数庞大之外,我国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新问题。2006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1亿人。据联合国预测,到204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8%,达到3.97亿人。

  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对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结构,我国城市和农村社会保障的普及情况很不均衡。以2004年为例:全国在职职工10576万人,离退休(职)职工为4675万人,两者合计15251万人,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为16353万人,占所有职工的107%;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为12404万人,占所有职工的81%;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为10584万人,占在职职工的100%;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为6845万人,占在职职工的64%;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为4383万人;全国有2205万城镇居民领取最低生活补贴,120万人获得了城镇传统社会救济。2004年,全国农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538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8040万人,领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补贴的有488万人,有1402万人获得农村社会救济。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明显大于农村居民,城镇与农村社会保障的二元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在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的操作层面上,农村的情况与城镇不尽相同,如果将现有的城镇社会保障模式套用或稍加改换便照搬到农村,将至少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1、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下,地方政府财力有限。2、大多数农民收入有限,缺乏缴纳社会保险金的经济能力,即使有能力缴纳,认识往往也不到位,不会主动积极缴纳相关费用。3、农村有关社会保障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十分不足,基层干部对社保工作的认识、组织、管理还不到位,国家制定的社保政策与制度很难落实到基层。因此,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突破传统的社会保障模式,建立起更科学、更具有操作性、更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新模式。

  二、把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人文关怀作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算经济账的同时,我们也不该忽略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西方文化对我国民众的影响逐渐加深。在一部分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言行举止中,对传统文化显得淡漠而疏离,以自我中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占据了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头脑,冲淡了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传统道德体系,直接影响了很多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

  西方文化与价值体系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化层面上,而且已经波及到家庭保障方面。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原先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面临尴尬和困境。老一辈人在家里由儿女养老送终变得比过去更困难,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并不仅在于年轻人难以承受赡养父母在经济上给他们的压力,还由于年轻一代人头脑里的“养儿防老”、“养老送终”等传统观念已经变得淡薄。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在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给予这项事业足够多的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人文关怀,从而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保障体系得以重塑,为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文化界掀起了一股“国学热”、“经典热”和“读史热”,民众的视线开始重新投向传统文化,从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中寻找智慧,从对经典的品读中感受和谐。比起注重自我实现的西方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仁爱、忠孝、包容、和谐等理念,更适合中国的文化土壤,也对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更积极的意义、更重要的价值。在当代中国社会,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人与人之间关系趋向疏远,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减震器”,既要在经济方面发挥作用,也应该加入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具备经济方面的“硬实力”,也应具备人文方面的“软实力”,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三、在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中加入人文关怀,既是对这一体系的补充,又是对这一体系的延伸

  尽管有来自国家、社会、参保单位和个人等方方面面的支持,但由于我国社保体系覆盖范围广、受众群体多、资源有限,我们在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仍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有限的社保资源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人文关怀这一无形的社保资源,可以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使有形的社保资源得以更合理、更有效率地运用于广大受众群体。譬如,解决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如果仅仅依靠有限的社保资源,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在经济保障的基础上,辅之以敬老、孝悌等传统文化理念,通过行之有效的人文关怀,可以使家庭保障这一沿袭了几千年的农村养老模式焕发新的活力,发挥更充分的作用,从而使更多的老年农民老有所养,并享受到家庭的温馨和亲情的温暖。这些老年人还可以为儿女操持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既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变得充实,又可以通过与晚辈的交流沟通,排解生活的寂寞和晚年的孤独。在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加入人文关怀,在可以起到经济保障既有的作用的同时,又可以发挥出经济保障难以起到的作用。

  四、人文关怀可以使社会救助、社会捐赠、慈善事业等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长足发展

  作为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几种重要补充,慈善事业、社会救助、社会捐赠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的社保体系在这几个方面仍处在初始阶段。以慈善事业为例,尽管我国早已成立了各级慈善机构,但这些机构募集的善款却大多来自海外。在很多百姓眼里,国内的一些富人尽管花起钱来一掷千金、挥霍无度,但在慈善方面却十分吝啬。其实,国内的一些富人阶层之所以不热心慈善、公益事业,并非完全因为他们自身缺乏回报社会的爱心与良知,而是由于他们所处社会的价值体系趋向多元,人与人的关系趋于疏远,诚信出现较大面积缺失。一系列复杂的原因,造成我们的慈善、公益事业氛围不浓。除了慈善事业之外,我们的社会救助、社会捐赠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似的尴尬。

通过社会救助、社会捐赠、慈善事业完善社保体系,丰富社保资源,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的新思路。要想把社会救助、社会捐赠、慈善事业这几盘棋都下活,仅仅依靠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如果在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中加入有力、有效的人文关怀,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真诚与仁爱去感召有能力进行慈善活动的富人,以及有能力为需要帮助者献出爱心的人们,我们的社会救助、社会捐赠、慈善事业的局面一定会展现出新的局面,我们的社保体系一定会变得更完善,我们的社保资源一定会变得更丰富,我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事业必将取得长足的发展。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