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农民就业是2006年市、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昌平区委、区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召开有关工作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印发了《2006年昌平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实施意见》,确定了培训10000人次目标和工作总体思路: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二是与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三是与农业优势产业和科技入户相结合;四是与本地资源优势相结合;五是与素质教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相结合。
目前,经昌平区有关部门、培训学校和各镇(街)的精心组织、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已取得一定成效。截止到10月底,昌平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共计14212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6596人,引导性培训7616人。职业技能培训已涉及12个类别的21个工种,其中社区服务类1384人,餐饮旅游服务类1287人,制造类438人,家政保健服务类371人,商业营销类327人,焊工类282人,加工类222人,锅炉工191人,计算机应用类96人,建筑装饰类35人,电子电器类33人,驾驶与维修类24人,水质化验10人,果树工1675人,蔬菜工221人。3204人获职业技能鉴定证书,5659人实现就业。
今年培训工作的主要特点:一是培训与就业的结合更为紧密,针对性强,成效明显;二是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更务实,盲从性减少,实效性突出;三是农民对培训的认识明显提高,要求掌握技能的等级越来越高;四是特种作业培训,成为农民选择培训工种的重点之一;五是随着农业发展功能的不断拓展,在加强农业实用技能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推广的同时,以农业生产为载体的相关培训,成为农民的关注点,六是开展了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内容的相关教育培训。
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整合教育资源,规范培训基地
在2005年培训就业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今年的实际,重新确定了昌平职业学校、昌平区职业技术学校、昌平农业机械化学校、昌平商贸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8家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基地。区协调办公室对培训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查看了培训资质证书,要求各学校要严格按照经过批准的专业资质进行培训,保证实操培训不得少于总课时的50%(总课时不低于150学时),坚决杜绝超范围、超专业、超层次办班的现象出现。区协调办公室还要求各镇(街)和技能培训学校或单位,要以方便农民培训为原则,确定培训场所,完善培训所需的设备设施条件,自去年以来,已规范了4个镇的培训教室和5个培训基地。
通过对委托培训学校的管理,提高了培训学校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的镇没有教室或教学条件,学校帮助联系教室,或者学校出车接送;有的学员理部分课程,尤其是实操训练还没有掌握,学校就增加课时,直至学会为止;为了方便农民培训,把培训班办到了家门口等许多事例,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学校的敬业精神,深受农民的欢迎和认可。
(二)加强管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为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我们强化了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明确了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培训后能够实现就业为目标的工作要求。规定培训班由镇政府负责组织招收学员,由指定学校进行培训,一个班以20—50人为宜,最多不得超过60人。各镇在组织培训班之前,都对劳动力市场和用工企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实行空岗联系制度,有重点、有目标的确定培训工种,突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长陵镇地处明十三陵旅游区,民俗旅游户发展多,为使农民不出家门实现就业增收,组织了民俗手工艺品制作培训班,并计划在定陵附近,开辟一条长廊,设立摊位,向游人销售民俗手工艺品、农产品等;兴寿镇的焊工培训体现了培训针对性和就业的群体性,培训班还未结束,厂家已经开始选择工人;十三陵镇依托十三陵旅游区的优势,针对镇域内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偏大、不愿外出务工、妇女占多数等特点,开办了 “订单式”民间工艺品制作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学校将对合格学员分配生产订单,收购合格产品,实现了集培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新型就业模式,使广大农村妇女不出家门就能实现就业增收。另外,我们还根据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东小口、回龙观、北七家等镇(街)出租房屋多的特点,组织开展对出租房主的培训,主要从传染病、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计划组织多场、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逐步提高防疫防控意识,防止出现疫病发生。
(三)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职业技能培训:以取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根据不同职业(工种)所需的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分为A类、B类、C类、特种作业及非等级等进行培训补助。培训费用不足的部分由各镇(办事处)自行解决。有些社会就业需求大、培训时间较长、费用较高的工种,培训前须经区培训就业协调办公室同意,合格者按实际费用给予一定的补助。
2.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每人培训12 学时以上,确实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由林业局、农业服务中心组织安排培训,并进行初审,区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确认,按人给予资金补助,培训资金主要用于教师讲课费、教学设施设备和管理费等。
按照制定的资金补助程序,第一批培训资金近150万元已于9月中旬拨付到位。资金拨付的方式是:区协调办公室审核学校上报的资料,形成汇总报告,区政府领导批准,由区财政下拨到镇财政所,再由各镇付学校培训费。
(四)实行培训登记卡和就业跟踪制度。
为准确掌握劳动力动态,逐步建立区、镇、村三级农民培训就业信息体系,确保求职登记、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和就业跟踪等一系列工作的有序进行。要求各镇和委托培训学校,要加强档案管理。参加培训的学员都要填写《昌平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登记卡》,对培训后的学员进行就业跟踪,及时了解培训后人员就业情况,掌握培训人员的就业单位、从业工种、收入水平等。
(五)严格执行监督检查验收工作程序
从11月9日开始,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将对全区各镇(街)及培训单位进行严格监督检查验收工作。对培训效果较好的学校、自主择业和创业的个人典型、安置就业人数较多的企业以及工作组织有力、完成任务质量较好的镇(街)给予表彰;对教学质量和合格率不能达到要求的培训学校,将取消其培训资格。(供稿单位:昌平区农委)(来源:北京城乡经济信息网)
作者: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