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经验之谈
大旱之后的水稻栽培管理技术及应对措施
时间:2011-06-15 13:33:00来源:中国三农市场网作者:王玉

目前正值我省双季早稻幼穗分化期,一季中稻大面积栽插期。入春以来,我省全境发生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造成早稻幼穗分化受阻,中稻秧苗老化,给当前水稻生产带来很大困难。6月4日起,我省南部普降中到大雨,持续数月的旱情基本缓解。各地要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加强早稻和已栽单季稻的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同时,千方百计扩大单季稻种植面积,力争水稻种植面积不减、单产总产不降,粮食生产目标不变。

一、加强在田早稻田间管理,确保有种有收。
目前大部分早稻普遍进入幼穗分化期,少数品种已进入孕穗期,强化中后期管理对提高早稻产量关系极大。各地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切实做好早稻中后期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夺取灾后早稻丰收。分类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

对于一类苗田:根据生育进程及时追施穗粒肥,增施磷钾肥,力争大粒饱粒。适度追施穗粒肥能够确保水稻后期营养供应,促进叶片和茎杆上的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形成大粒饱粒,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一般每亩追施尿素、氯化钾各5公斤,在抽穗前10天施下。

对于基本正常的二类苗田:保持浅水层,争取有效分蘖,力争多穗大穗。处于分蘖末期的早稻,可结合烤田采用“浅水—自然落干—露田”的间歇灌水方式进行水浆管理,争取后期有效分蘖,增加分蘖成穗;进入抽穗和灌浆时期的早稻,田间要保持2-3厘米的水层,确保水稻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对于前期干旱缺水,造成早稻秧苗发棵不足、杂草丛生、生长瘦弱、虫害较多的三类田应加强管理,人工拔出大的杂草后根据苗情补施平衡肥捉黄团、促平衡,并在孕穗期及时追施促穗肥;同时加强病虫测报,综合防控病虫。6月中旬的破口期前3--5天综合防治穗颈瘟和稻飞虱。防治二化螟可选用10%稻腾悬浮剂30毫升/亩;或者20%康宽悬浮剂10毫升/亩,或48%毒死蜱乳油100毫升/亩。防治稻飞虱选用25%吡蚜酮20-24克/亩,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60克/亩;防治稻瘟病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克/亩,或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亩,也可以使用咪鲜胺等进行防治,每亩兑水30-45公斤,均匀喷雾。

适时收获,力争颗粒归仓。今年由于干旱,加上早稻品种多杂乱,栽培、施肥的不同,早稻熟期不一致,特别干旱胁迫生长量小有早熟倾向,应加大宣传力度和引导力度,在切实做好肥水管理等技术措施基础上,指导农民坚持适期收获,避免割青。一般在齐穗后25天左右,稻穗全部失去绿色,颖壳90%以上变黄时即可收获。

二、确保单季稻栽插面积,提高单季稻增产潜力。
1、加强秧苗管理,科学调度用水,及时安排栽插,把好单季稻的栽插关。
秧苗是水稻生长的基础,因此要高度重视抗旱保苗。目前部分仍然缺水地区要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水库水、当家塘、积雨等等),科学调度用水,优先灌溉秧苗。同时加强秧苗管理,采用叶面喷施多效唑等化控手段增加秧龄弹性;高效利用降雨有利时期及时整地移栽,秧苗移栽前1~3天要普遍追施“送嫁肥”和“送嫁药”,做到带肥带药进大田。栽插要求栽足基本苗:一般行距为26.7~30.0cm,株距为13.3-16.7,亩插1.5~1.8万穴,杂交稻1~2本,常规稻2~3本;特别是对于秧龄较长的老秧,采取补偿栽培,适当增插基本苗,若比预计秧龄迟栽5-7天,亩基本苗增加2-3万左右;如延迟10-12天,应增加4-5万。

2、在组织秧苗力争多插插好单季稻的同时,科学整地节省用水,缺秧田块尽早旱直播。
在千方百计组织秧苗,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一是实行旱整地,水整平,田面高低差不过寸,这样可节水50%。二是节水栽秧。采取边灌水、边平整、边插秧的方式,但要适当增加亩穴数和基本苗。三是循环利用水源。即先灌水泡田,再插秧,插完一块后将水放到另一块田里,再进行整地插秧。四是剥蘖栽插,对于秧苗中分蘖多、分蘖大的进行剥蘖,将一粒种子苗分开栽插两穴,通过增施基肥争取有效分蘖成穗来夺取丰收。对秧苗缺乏的地区,于6月10日前,可选用全生育期135天以内的早熟晚粳或早熟旱稻品种进行直播,大田亩播量要增加到5-6公斤。

三、及时改种,不留空白田。对于既无单季稻秧栽插,又不适宜直播一季稻的田块,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改种或补种其他作物。一是补种晚稻。无秧苗栽插和旱死秧苗的稻田,6月中下旬可育秧栽插晚稻,或者选择适宜的晚稻品种直播。以粳稻品种为好,也可选择籼稻品种栽插。二是改种其他旱作物。对于不能种植水稻的田块,可以改种山芋、玉米、豆类等旱作物。

(来源:安徽省农科院 水稻研究所 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

责任编辑:泡泡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