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是我省首个实现计算机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社区)的地区,全区14个镇(街、区)所有村开通农村信息直通车,建立了243个村服务站,其中省级示范点有3个——
新会司前镇石乔村的大耕户李小林以前不太懂电脑——他只会用手写板往电脑里打字,但现在他却成为村里的网络“专家”。每到村里农作物“生病”或即将收成时,很多农民就会拉上李小林一起到“省农村信息直通车本村信息服务站”咨询或者发帖,为农作物“求医问诊”。
昨日,记者从新会区科技局了解到,新会区是我省第一个实现计算机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社区)的地区,30万农民实行了“网上种地”,收效十分明显。去年10月份,省长黄华华前来新会考察时,称赞李小林等农村信息员:“你们在提供信息、推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农村科技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感谢你们为农村发展做了大好事。”
在线咨询治好了稻谷的病
“宽带拉到村口,电脑、数码相机、打印机送到村委会,这些都是免费的。我第一次和村民讲‘农村信息直通车’,不少人问我,信息直通车是什么车?几点开车?”在采访中,李小林这样告诉记者当时令他哭笑不得的情形。2006年7月,新会区启动“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石乔村成为了全区25个示范点之一。作为村里的大耕户,李小林当时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因求知若渴,从电脑盲自学成为精通“信息直通车”的“半个信息员”。
发布农产品供应信息、查看价格信息、在线咨询专家……通过不断宣传,村里4500多户农民开始知道这辆“信息直通车”有“神奇作用”。
“2007年,村里的大耕户阿牛种了60多亩水稻,出现了大面积的纹枯病。他用了两次药都没有用,心里慌了。信息员帮他拍照、登记了稻谷的病症,将这些资料传到‘信息直通车’,专家立刻开了一个药方。阿牛拿着药方跑去隔壁的水口镇买药,只喷了一次药就全部搞定。几个月后,稻谷丰收,阿牛高兴地说要请信息员吃饭。”信息员梁寒利说。
“新会有农业人口30万,其中中小学文化占40%,农民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7年。”新会区科技局副局长叶均立告诉记者:“知识贫乏是当代农民的最大瓶颈,但有了‘信息直通车’后,农民种地不再是‘盲人摸象’。”
价格信息直接贴到村口
连日来,新会的气温骤降,夜间气温最低6摄氏度,但作为珠三角韭菜种植的集散地,茶坑村的村民却认为时下正是好“商机”。“天冷别的蔬菜收成不好,我们的韭黄就能卖得贵些。农作物要想挣大钱,靠的是‘人无我有’。”曾种过10多年韭菜的村民黄莲芳告诉记者。
走上茶坑村的田头,一簇簇绿油油的韭菜长势喜人,在它们中间,有一畦畦田地蒙着塑料布。“没见光的就是韭黄,见了太阳就长成韭菜。”茶坑村副书记兼信息员袁康宏掀开塑料布一角告诉记者。据悉,茶坑村有韭黄种植户700多户,种植面积2000多亩。一年四季,韭黄不分季节,每天都上市,因此,供求信息十分重要。
在茶坑村村委会门口,记者看到了3米长的信息栏,一张张巴掌大的纸片写着各类农作物的价格信息。“每周,我们向‘信息直通车’提供韭黄的供求信息,通过‘信息直通车’吸引来自珠三角周边城市和湛江等粤西客商前来交易市场选购,不但提高了韭黄的价格,扩大了销售规模,还吸引了外地种植户前来租地种植韭黄,带动全村耕地租金上涨。仅地租一项,村委会每年就增加25万元收入。村民对‘信息直通车’的知晓率有90%以上。”袁康宏说:“在我们村,一对夫妻最少共有三四亩地,保守估计,一年光种韭黄就有3万多元收入,比打工强。我们村的农民都不愿意出去打工,宁可在家种韭菜。”
“一直以来,我们的韭菜都靠本地商贩来收购,多数是商贩出价,我们还价。外面的市场卖多少,我们无从而知。有了‘信息直通车’,信息员经常从网上下载价格信息直接张贴到村委会门口的信息栏里,有会城的、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供村民们参考,大家心中都有数了。”茶坑村“韭黄服务自助小组”组长卖顺意说。
“我们这里的客商增多3成”
从会城坐公车到银湖湾,最快也要1个小时30分钟。这里6.4万亩土地以耕地为主,但因地势偏远,农户的市场信息不顺畅。2008年,银湖湾“开通”了“农村信息直通车”,至此,新会区全区14个镇(街、区)所有村全部“通车”,建立了243个村服务站,其中省级示范点就有3个。
“粗略统计一下,开通‘农村信息直通车’1年多来,我们这里的客商增多了3成。”去年大学毕业的信息员赵艳芳说:“2008年初,因为雪灾,北方的铁路和公路都被雪封了,我们当年的甜桔产量达1.2万吨,大部分都没有脱手。信息员、新会区农业局、科技局的专家先后在‘信息直通车’等农业网站上发布了供求信息,很快,来自周边城市的大卡车开进银湖湾,几乎收购了所有的甜桔,卖给越南的买家。与当时的市面收购价相比,农民的总收入提高了200万元。”
在司前镇石乔村,也有一个“信息直通车”引来远方客商的故事:今年7月,石乔村荔枝大丰收,荔枝的市场价格却陷入低迷的困境。李小林将荔枝的供应信息发布到“信息直通车”网站上,很快,4辆来自北京的大卡车直接开到了石乔村委会。外地客商以5.6元每公斤的价格收购了8万公斤荔枝,30位种植户比平时多赚16万元。当时卖掉1500公斤荔枝的种植户陈由告诉记者:“好险!当时的荔枝市价是4元一公斤,如果没有外地客商过来拿货,本地人拿货最多出2元一公斤的收购价,相当于贱卖了。”
“以前一年到头,只会埋头苦干,现在‘信息直通车’发挥了很大作用,让我们农民解了很多外面的信息。”银洲湖的甜桔种植户郭社金对“信息直通车”竖起了大拇指。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