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农事信息
为奶业筑造“防震”基石
时间:2015-01-23 00:31:18来源:作者:易欣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引爆了中国奶业“9.11”大地震,其强大的冲击波似乎将整个中国奶业炸的粉身碎骨,信用与市场短时内跌至最低点达很长时间,灾后废市一片,到处千疮百孔,断墙破瓦。有多少鲜奶被倒掉,有多少奶粉被积压,有多少奶农已转产,又有多少奶牛被非正常屠杀,奶业呈现一片狼迹,不堪入目。在这紧要关头,国家为了拯救中国奶业出台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也纷纷印发关于生鲜乳质量安全的有关文件,全国在中央领导下开始了“抗震救灾”工作。一方面清理奶业废墟,净化奶业市场:取缔零散流动收奶站点、清理下架问题奶粉、查处违法经营者、……。另一方面落实奶业扶持政策,保护奶源基地:鼓励零散奶牛“挤奶进厅、入区饲养,集中管理”;对“灾难”给奶农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资金补贴,确保奶牛存栏数量;对新建规模牛场和小区,在占地问题上给予优先从优安排,并拨付一定数目的资金扶持,加快奶源基地建设;……。经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乳品企业的共同努力,终于使中国乳业免遭毁灭,得以保存。
    “奶业地震”毁灭了一个企业,丢掉了一个品牌,令人深思,值得吸取教训。中国乳业今后将怎样发展,如何进行“灾后重建”,才能使其不再被“震垮”,那就是为奶业筑造起稳固的“抗震”基石——全力实现奶牛养殖标准化生产。
    奶牛养殖标准化生产,就是按照《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管理准则》,从建场到牛奶生产紧紧围绕乳品质量安全这条主线,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经营手段,从而生产出无公害、绿色牛奶。对于奶牛养殖小区要采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供料,统一挤奶,分户喂养”的生产经营模式,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怎样才能实现奶牛养殖标准化生产,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并从细节上逐一抓好落实。
    1、奶牛场(区)建设与改造
    1.1建场(区)选址:应建在地势高燥、干燥、采光充足、排水良好、交通方便的地方;并且没有传染病威胁;没有废气、废渣、废液污染;位于居民点的下风向,与主要公路、居民点距离500米、1000米以上;场区内空气要新鲜,应符合生产加工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和畜禽场空气环境质量指标;水质要符合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和畜禽饮用水中农药限量指标,要使用深层水井。
    1.2场(区)内布局:自上风向起分别建生活区和管理区、生产辅助区、挤奶区、生产区、青贮区、病畜隔离区和无害化处理区,并且各区之间界限分明,有一定的距离。
    1.3场(区)内道路:净道与污道严格分开,尽量减少交叉,路面要硬化;道路两边及空闲地带要种植花草树木,确保环境美化。
    1.4牛舍建筑:牛舍高度宽度要一致,牛舍棚顶材料隔热防雨,牢固耐用;建筑形式根据需要可采用双坡、单坡或拱形;向阳面与运动场相通,牛床和通道要防滑;牛床应有一定的坡度,地面要求致密坚实,不打滑,有弹性,便于清洗消毒,具有良好的清粪排污系统。
    1.5牛运动场:运动场设计中间要高于四周,地基要用三合土夯实或用竖砖皱砌,上面铺垫20公分厚沙土,四周排水沟要通畅;内设凉棚,并且要有水槽、矿物质和饲草补饲槽等。
    1.6污水排放:场内雨水采用明沟排放,污水采用暗沟排放和三级沉淀系统。
    1.7其它设施:大门入口要建消毒池、消毒更衣室;生产区入口也要设消毒池和洗浴更衣室;要建有配种室、兽医诊疗室、药房及其他配套设施等。
    1.8场区改造:对不规范、功能不全的场区,要进行扩建和标准化改造,完善设施设备,力求达到标准化生产要求。
    2、奶牛引入与繁殖
    2.1奶牛引进:引进种牛时要严格执行《种畜禽管理条例》的规定,要到牛源充足非疫区采购奶牛只,按国家标准进行检疫,并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选购的奶牛要有较强的品种特征和较高的繁殖、生产性能,并索要系谱档案和引种证明;奶牛进场前,必须进行隔离观察30—45天,经健康检查,确认无传染性疾病后方可进场。
    2.2奶牛繁殖:坚持走自繁自养道路,根据系谱档案和个体生长发育情况选留优秀后备母牛,对低产劣质奶牛及时淘汰,保证牛群整体质量;搞好发情鉴定,及时把握配种时间,避免误配和漏配,保证奶牛适宜的产犊间隔;实行人工输精技术,每隔2年更换一次种公牛精液,避免近亲配种。
    3、管理
    3.1奶牛的饲养管理
    加强奶牛饲养管理,掌握奶牛各生长发育阶段的饲养要点、环境要求和营养需要,采用全价配合精料,并作到精粗饲料合理搭配,营养全面,保证奶牛正常的生长发育,发挥其较高的繁殖性能和产奶性能。奶牛的饲养管理阶段分为:犊牛哺乳期(0~60日龄)的饲养管理、犊牛断奶期(断奶~6月龄)的饲养管理、育成牛饲养管理(7~15月龄)、青年牛饲养管理(16~18月龄)、奶牛怀孕期和围产期饲养管理、奶牛泌乳盛期(产犊开始到产后70天)饲养管理、泌乳中期(产后71~140天)饲养管理、泌乳后期(产后141~305天)饲养管理、干乳期(产后305~365天)饲养管理。不同的生长阶段应采用不同的饲养技术和管理方式。
    3.2场区经营管理
    保证奶牛场(区)正常运行,就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公布上墙,来规范每个工作人员的行为,使每位员工按照工作职责,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3.2.1奶牛场(区)管理制度包括:机构设置岗位责任制、奶牛饲养管理制度、奶牛场(区)免疫程序、防疫和疫病监测制度、财物管理制度、乳牛谱系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及培训制度、奶牛养殖户管理制度、奶牛育种管理制度、兽医管理工作规范、挤奶厅管理制度、饲料使用制度、兽药使用管理制度、卫生消毒制度、奶牛场(小区)废弃物管理制度、奶牛进出场(小区)及病死牛处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
    3.2.2奶厅奶站管理制度包括:生鲜乳收购站卫生消毒制度、生鲜乳收购站生鲜乳质量检测抽查制度、生鲜乳收购站日常检测制度、生鲜乳收购站质量监督员工作制度、生鲜乳购销台账制度、生鲜乳营运交验管理制度、生鲜乳收购站挤奶操作规程、生鲜乳收购站“五禁止”制度、生鲜乳收购站分户留样制度、生鲜乳收购站冷藏运输制度、生鲜乳收购站监管责任人制度等。
    4、饲料与日粮配制
    要按照《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饲料使用准则》使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并按饲料加工过程,进行日粮配制。饲料原料及饲料添加剂,应符合卫生指标,并具有一定的新鲜度,具有该品种应有色、嗅、味和组织形态特征,无发霉、变质、结块、异味及异嗅。饲料中使用的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性饲料添加剂产品应是农业部《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所规定的品种,或取得试生产产品批准文号的新饲料添加剂品种。饲料添加剂产品的使用应遵照产品说明书所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搅拌均匀。配制饲料时不应使用任何药物和违禁添加物。购进的成品饲料必须是具有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正规企业所生产,饲料标签明确标有生产批号和营养成分含量等。
    5、卫生、防疫
    按照《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兽医防疫准则》要求,严格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减少常见病的发病率,杜绝传染病的发生。
    5.1卫生消毒:搞好牛舍内外环境卫生,经常清扫并消毒;铲除清理杂草和水坑等蚊蝇孳生地,消灭蚊蝇和老鼠;所有用具及时清洗消毒;外来购牛、来往人员要消毒;挤奶、助产、配种、注射治疗及任何对奶牛进行接触操作前进行消毒。
    5.2防疫检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规定疫病和有选择的疫病进行预防接种工作,并注意选择适宜的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牛场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对口蹄疫、蓝舌病、炭疽、牛白血病、结核、布鲁氏菌病等传染性疾病进行定期监测。
    5.3兽药使用:奶牛一旦发病及时进行治疗,应按照《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兽药使用准则》和国家对使用兽药的相关规定使用兽药,尽量使用中药或中药制剂,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使用,如果确实需要使用时,要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在休药期内的鲜奶要弃去,绝不能作商品出售。所用兽药应来自具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生产企业或者具有《进口兽药许可证》的供应商。
    6、挤奶厅卫生控制
    6.1生鲜牛乳的技术要求。挤出的鲜奶要符合《无公害食品 生鲜牛乳》规定的技术要求,包括感官要求、理化要求、卫生要求、微生物要求,不能在生鲜牛乳中掺入碱性物质、淀粉、食盐、蔗糖以及其它违禁物品。
    6.2挤奶厅要符合生鲜乳产地环境要求。挤奶厅要定时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新鲜;奶厅要用天花板吊顶,保持清洁卫生;奶厅墙壁要粘贴瓷砖利于清洗;地面要求做到经久耐用、易于冲洗,安全、防滑、防积水。
   6.3奶牛乳房清洗:用35~40℃的清洁温水冲洗乳房和乳头,冲洗干净后用毛巾(一头牛一块)或纸巾擦干再挤奶,前两把奶弃去,然后套上奶杯实施机械挤奶。挤奶完毕后,每个乳头要用3%~4%的次氯酸钠(现配)进行药浴。乳房炎病牛不应上机挤奶,上机时临时发现的乳房炎病牛不应套杯挤奶,应转入病牛群手工挤净后治疗。
    6.4设备的清洗消毒。
    6.4.1挤奶管道清洗:每次挤奶前应用清水进行冲洗10分钟。挤奶完毕后,应马上用清洁的温水(35~40℃)进行预冲洗,不用循环,冲洗到水变清为止。碱洗:碱洗液PH值11.5(碱洗液浓度,应考虑水的PH值和硬度),预冲洗后立刻进行循环清洗7~10分钟,碱洗液温度开始在70~80℃左右,循环后水温不能低于41℃。酸洗:酸洗液PH值3.5(酸洗液浓度,应考虑水的PH值和硬度),循环清洗7~10分钟,酸洗温度应在60℃左右。碱洗酸洗交替使用,一般“两班碱,一班酸”。在每次碱(酸)清洗后,再用温水冲洗5分钟。清洗完毕,管道内不应留有残水。
    6.4.2奶车、奶罐的清洗消毒:奶车、奶罐每次用完后内外彻底清洗、消毒一遍。首先用35~40℃的温水清洗。然后用热碱水(温度50℃)循环清洗消毒。最后再用清水清洗干净。
    6.4.3奶泵、奶管、节门每用一次用清水清洗一次,每周通刷、清洗2次。
    7、粪便、废弃物及尸体处理
    7.1粪便、废弃物处理。场内应设粪尿、褥草和污物等处理设施,废弃物应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的原则。粪便及废弃物应有序管理,要日产日清,并将收集的粪便和污物及时运送到贮存或处理场所。粪便收集过程中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透等工艺。
    7.2病死牛尸体无害化处理。烈性传染病和恶性肿瘤尸体利用湿化机进行化制或投入焚烧炉中烧毁碳化作销毁处理;对一般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其它死因不明尸体和脏器作化制或高温处理。
    8、档案管理与记录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畜禽标识与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建立奶牛生产记录制度,配备专门或兼职的记录员,对日常生产、活动等进行记录,以便及时掌握奶牛的生产情况。档案记录资料包括:畜禽养殖场(区)平面图;畜禽养殖场(区)免疫程序;生产记录(奶牛的出生、调出调入记录);饲料、饲料添加剂和药物添加剂使用登记;消毒记录;免疫记录;诊疗记录;防疫监测记录;病死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记录;兽药使用记录;产品销售记录;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采购入库记录等。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奶牛养殖标准化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奶牛场(小区)按照规定要求,认真详细作好以上每一项(包括其中细节在内)工作,才能实现奶牛养殖标准化生产,并对奶牛场(小区)进行无公害产地认定和无公害产品认证,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那么这就为奶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乳业通过三年多的“灾后重建”,目前产业素质不断提升,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生鲜乳质量安全得到保障,生产、流通和加工各环节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真正作好了生产、流通和加工各环节的乳品质量安全工作,这就意味着中国乳业建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奶业“防震建筑”。
    在这场奶业“地震灾害”中,由于国家政府支持和救市措施、手段的灵活运用,职能部门的有力监管和整个乳品业界的共同努力,中国乳业终归化险为夷,扭转了乾坤。经过磨练的中国奶业,已造就了很强的生命力。中国奶业最艰苦的日子已经过去,消费者的信心也正在加快恢复。阴霾散去,阳光必然再现,坚信中国奶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