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拉文明生态村,鹅群悠闲,孩童欢心。 记者 张杰 摄
笔直洁净的水泥公路,花园一样的农家庭院,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澄迈县的广大农村,农民通过创建“文明生态村”,正与沿袭千百年的脏乱落后和陈规陋习挥手作别,有力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吃喝钱用于美化村容
位于海榆西线公路旁的金江镇黄竹村,以种植香蕉和瓜菜为主,生活比较富裕。以前村民过“公期”活动,要在大吃大喝上花费大量钱财,2006年,澄迈县将该村列入县级重点文明村。村党支部提议,放弃浪费严重的“公期”,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在村容村貌建设上面。当年,取消“公期”省下来的30多万元资金,很快就用在了文明生态村建设中。
“以前,每家用在‘公期’吃喝上的钱都很多,少的几千元,多的有两三万元。自创建文明生态村后,村民改变了旧的生活习惯,革除了延续千百年的陋习。”金江镇政府负责人说。
澄迈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文明生态村创建推进乡风文明,把移风易俗活动拓展到文明生态村创建中来。
麻将声让位二胡音
悠扬的二胡,悦耳的笛声……每天晚饭后,澄迈县仁兴镇加运村乐队的成员就会来到村民活动中心进行排练,不时吸引着村民及附近村的村民驻足观看。为使大家在演奏技巧上有所提高,村里还专门请来县城的老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
加运村负责人说,自创建文明生态村后,村里的道路实现了硬化,安上了路灯,建起了文化室。过去村民们不忙时爱打麻将,现在有条件了,村民有空的时候就喜欢拉二胡、唱琼剧、看看书,把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带动起来了,促进了乡风文明。
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使澄迈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了,乡风文明了,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与人之间相处得也更加和谐。记者近日在澄迈县金江镇大拉村图书室看到,几位村民正认真地翻看着关于畜牧养殖、果树栽培技术等方面的报纸书籍。
生活习惯悄然发生变化
在文明生态村创建中,澄迈县各创建村普遍加强村务、文化等阵地建设,各项村务活动和村务管理日趋规范。广大群众珍惜自己的创建成果,将门前屋后环境卫生“三包”和长效管理机制自觉纳入《村规民约》,村民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明显增强。各创建村普遍实施了“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工程,一大批农户实行了圈舍、厕所、浴室等一体化改造,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悄然发生变化。
近年来,澄迈县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的投入,总共有4127万元,其中社会各界和群众投资223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00多万个,创建各级文明生态村269个,占全县农村(自然村)总数的30.8%。该县2008年将再创建22个文明生态村。
“通过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促进了澄迈县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文明、和谐。”澄迈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泽史说。 (记者 林书宣 通讯员 周序克)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