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她把穷山沟变成了全国文明村
时间:2009-10-29 17:13:4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王敏生
  朝梁子,是河北省承德县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在上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由于艰苦办社,曾经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称他们“所谓落后乡村并非一切都落后”。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村在一位年轻的女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艰苦创业之路,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令人羡慕的全国文明村。村党支部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她本人也被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荣获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这个年轻女支书的名字叫杨秀华。
“要对得起全村的父老乡亲”
上世纪90年代初,朝梁子村因为村办企业管理不善等原因,全村欠外债130多万元,人均负债近千元。沉重的债务像一块巨石压在村民们身上,大家怨声载道,议论纷纷。1991年10月,在改选村领导班子的党员大会上,28岁的村妇代会主任杨秀华以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村民们期待的目光,她庄严地许诺:“一定要对得起投我票的党员,对得起全村的父老乡亲。”
上任后,她面临着两大包袱:一个是亏损25万元濒临倒闭的村橡胶厂,一个是欠了110万元外债已经倒闭的村肥皂厂。面对村里这130多万元的外债,她夜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经过苦苦思索,她暗下决心,一定要甩掉这两大包袱,搬开压在村民身上的沉重债务负担。
村橡胶厂由于原厂长撂了挑子,生产处于停顿状态。杨秀华在连夜召集班子成员商议后,第二天就把厂子接管了过来。她带领村干部向老工人学技术,和工人一起加夜班。经过半年苦战,厂子起死回生,当年还清了25万元外债,实现产值100多万元,安置了40多名劳动力就业,其中残疾人20名。
村橡胶厂的状况刚刚好转,但欠近百万元贷款并且已经倒闭的村肥皂厂却被信用社起诉了。
她通过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和咨询有关部门,决定通过法律手段,申请企业破产还债。而在当时,村办企业破产还没有先例,难度可想而知。从1991年到1994年的4年间,杨秀华先后30多趟跑市县两级法院和其他有关部门,历经千辛万苦。年轻女支书的执著,终于使肥皂厂走上破产还债的道路,卸下了压在朝梁子人身上的巨额债务。
“别让群众说我们靠当干部混饭吃”
杨秀华常对班子成员说:“我们当干部的要带头勤劳致富,给群众做表率,千万别让群众说我们靠当干部混饭吃。”
过去,朝梁子村男劳力外出打工,妇女大部分赋闲在家。杨秀华决定在村里办一个服装厂,给妇女们找点活儿干。可没资金、少技术、缺人才,要办厂谈何容易。她听说本村村民栾洪奎懂服装加工技术,就“三顾茅庐”,一天一趟往返6公里山路去请。栾洪奎终于被她的诚意所感动,毅然辞去县服装厂的工作回村办厂。没有厂房,他们就暂时租借几间闲置库房,从山上砍来树枝做架子,把屋子吊上棚,糊上报纸当厂房。没资金买机器,她就召集班子成员开会,动员村干部们带头集资办厂。她率先把结婚后积攒的5000元拿了出来,与其他几位村干部凑了3万元,把设备买了回来。厂子投产以后,杨秀华把两岁的儿子交给婆婆照管,自己和厂里的推销人员到天津、唐山等地四处奔波,很快打开了产品销路。村服装厂吸收120名妇女就业,每人每年收入五六千元。现在,这个厂建起了高标准厂房,机器设备进行了3次更新换代,企业固定资产由建厂初期的15万元增加到200多万元,年创产值300多万元。
为帮助更多的贫困农民富起来,1998年杨秀华随丈夫到大连学习食用菌加工技术,回村后办起了富华食用菌交易中心,不但为生产食用菌的农户找到了销路,而且吸收村里20多名女劳力就业。在她的带动下,其他村干部也都办起了致富摊点,党支部成员成了地地道道的致富“领头雁”。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朝梁子村在原有两个村办企业的基础上,又先后办起了电脑绣花厂、针织厂、采石厂等8个村办企业,每年集体收入80多万元;发展个体工商户65户,安排剩余劳力500多人,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4000多元。
“要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杨秀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村两委干部为群众办了不少好事、实事。但她始终坚持一条,那就是“要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2002年,朝梁子村由于连续3年干旱,全村有200多户吃水发生困难,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吃。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组织群众建蓄水池,修自来水,把清水送到各家各户。杨秀华多次找有关部门联系,终于使总投资28万元的饮水工程立了项,其中村民自筹8.4万元,村集体投资6.8万元。工程扫尾时,出现2万元资金缺口,杨秀华决定向村民们借。她在广播中说:“村里安自来水,向大家借钱,到期还不上,我个人还大家。”村民们听到广播以后,都主动把钱送到村委会,不到一天时间,2万元就凑齐了,240户村民如期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由于多年持续干旱,水位下降,村里的机井干涸见底,原有的水浇地几乎变成了旱田。杨秀华和其他几位班子成员商量后,决定投资15万元兴修水利。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全村新打机井8眼,维修机井17眼,修建高压节水工程一处,增加水浇地200多亩,种植了高效作物,村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朝梁子村坐落在一条长3公里的山沟里,原有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到处是烂泥坑。为了解决行路难问题,杨秀华与村民商量,决定采取分期施工的办法修路,奋战10年实现道路硬化。1999年3月一期工程正式开工,由于资金不足,水泥无法到位,杨秀华就把自家建筑队用的10万元水泥借给村里使用,在村口首先修了一条800米长的水泥样板路。2003年,他们采取村民自愿捐一点,集体出一点,多方争取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50多万元,开始了二期工程,把全村1660米主街道铺成了水泥路面。2004年,又借助“村村通”工程的优惠政策,投资40多万元,完成了剩下的1600米路面硬化,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5年。在修路过程中为了节省资金,杨秀华经常带领村民开展义务劳动,每天天一亮,她就来到工地干活儿。在她的带动下,很多村民每天早晨都自觉到修路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仅2003年全村就有2800多人(次)参加义务劳动。
近几年来,朝梁子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90%以上的村民建起了新房,并首批建起40套新型民居;3.7公里村街全部硬化,道路两旁栽上了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里先后建起了村民活动室、图书室、妇幼保健室和村民文化广场。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过上了令城里人羡慕的生活。2005年,朝梁子村获得了全国文明村光荣称号。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