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村前,岔沟乡干部会带上小饭盒。 【核心阅读】 长期以来,乡干部习惯了到村里吃“招待饭”,村里给吃穷了、吃怕了,推杯换盏中干群距离拉大了。河北承德县岔沟乡给干部配了饭盒,下乡公干要带饭。饭盒虽小,带来的变化却耐人寻味。 时近5月,冀北春暖。 驱车从承德县城出发,在山间公路颠簸七八十公里,来到岔沟乡老豆房村村部,适逢该乡司法助理楚建立和统计助理李秀明在此处理民调事宜。时近晌午,未见村里“招呼”吃饭,他们从挎包里拿出同式样的饭盒,到村部前小卖部热了热,津津有味吃了起来。20分钟,二人吃完饭,又忙不迭干起工作。 “放在过去,听说干部下乡心就扑腾。”老豆房村支部书记梁栋说,主要是为管饭——管吧,村里实在应付不起,不管吧,还到乡里办事不? 村官犯难,村民反感。直到2004年,岔沟乡党委立下一个“新规矩”…… 村民让“招待饭”吃怕了 有个村接待某项检查,光豆腐就吃了350多公斤 岔沟乡,距县城约55公里,14个行政村散落在大大小小沟岔。2003年全乡财政收入仅25万元,在全县排倒数第四。在这里,“招待饭”不是小事。 村民让“招待饭”给吃怕了。在房身沟村,一听说乡干部来检查工作,村民们表态:来可以,饭不管!一顿饭下来,加上酒,得五六十元,村里补5元钱,还是搭的多!在白庙子村,遇上乡干部下村,村委会主任王广学只好和村支部书记乔振峰轮流“做东”。时间长了,王广学老伴于桂云诉苦:“受累不说,每年光招待费就得搭进千八百!”乔振峰的老伴,一听说“乡里来人”就找借口回娘家。 “老规矩”谁敢去破?村干部只好硬着头皮来到村民开的小卖部赊烟、酒、豆腐。拿着赊来的东西,王广学心里就不是滋味。打上世纪90年代起,白庙子村为招待乡干部,村部已欠了村民张富的小卖部8000多块钱。 2004年,时任岔沟乡党委书记的唐民在审查各村财务支出时发现,14个村每年招待费高达6万多元。没钱管饭,有的村只好给小卖部“打白条”。有一个村为招待某项检查,光豆腐就吃了350多公斤。 老百姓编了顺口溜:夹着小包抽着烟,东看看来西转转,指手画脚说一番,拉着架子等吃饭。 “自个的嘴,自个管起来” 乡政府花3000多元,为全部46名干部每人购置一个保温饭盒 这些年,禁止大吃大喝的文件发过多少,没人数得过来。 “作为党的干部,连自己的‘嘴’都管不住,怎能体现先进性?”唐民在不同场合多次对乡干部说。 2004年7月28日,岔沟乡党委、政府召开全乡干部大会。会上,唐民郑重宣布:“打今儿起,取消村组的招待费,干部下乡要自己带饭,不得拖累村里,自个的嘴自个管起来!” 乡党委、政府当场公布“约法三章”——村组不得以任何形式出账核销乡干部下乡招待费;乡干部到距乡较近的村都要回乡就餐,距乡较远的村或时间不允许返回,一律从机关领取饭盒,带饭下乡。遇到县直部门下乡办事,乡里都要求回乡伙房就餐。不得在亲友家中用餐;村、组为发展企业及公益事业,确需招待客商时,必须经群众代表同意。 规矩是有了,如何抓落实?会后,岔沟乡政府使了个“招”:拿出3000多元,为全部46名干部每人购置了一个既能装饭又能装菜的保温饭盒,以及一个携带方便的背兜。 乡纪委、乡农经站每年还要检查各村的招待费使用情况,如发现违规,则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和罚款,乡党委书记和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负责监督。 |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