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小山村点“秸”成金 文化创意就地取材
时间:2009-10-29 17:14:09来源:[标签:出处]作者:王敏生
 

提起“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近几年的热门词汇,您的脑海里首先会跳出什么?动漫、网游还是艺术区?除去这些新潮的事物,您想得到吗?它还可以和麦秸——这样看似土得掉渣的东西联系起来。门头沟圈门村农民凭着一把麦秸、一位工艺大师,干出文化创意大事业。在这里,烧火做饭的麦秸,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变成艺术品远销欧美,让四五十户山村人家走上了富裕之路。

文化创意就地取材

“文化创意产业不单是城里人的事,山村农民也干得有模有样了。门头沟圈门村的麦秸画,就很值得你们去瞧瞧。”18日召开的山区工作会上,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向记者们发出邀请。12月24日,记者走进了圈门村。

眼前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即使已被告知是用麦秸做成,乍一看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南山猛虎”威风八面、“枝头喜鹊”小巧玲珑……一把普通的麦秸,经过加工,就能够变成栩栩如生的麦秸画,让人叹为观止,但把麦秸从庄稼地里“搬”进画框,个中辛苦,鲜为人知。

村长肖金生,地道的庄稼人,对于麦秸再熟悉不过。10年前,一位粗通美工的邻居拿麦秸拼画的实践,让他眼前一亮。于是,他花了两个星期,跑遍北京知名的大商场,专门浏览工艺品柜台,发现没有一家有麦秸画。“‘人无我有’啊,弄好了还能带乡亲们致富。”一个月后,在门头沟一个叫圈门里的半山腰上,一家“土著”文化创意产业工厂,悄然诞生了。

没有过硬的美术功底,没有高超的手艺传承,最初创业之难,可想而知。肖金生和那位邻居只能搞“自主研发”,作品从最初的“四不像”慢慢变得有模有样,但总还是有些粗糙,拿到市场上,相形见绌,没有销路。肖金生意识到,要想闯出名堂,不能光靠自己“傻琢磨”,术业有专攻,得请大师指点!“要想把烂柴火变成艺术品,没点真本事可不行!”

大师进村点“秸”成金

1999年,肖金生遇到康新生时,相见恨晚。后者是知名的工艺美术师,专攻造型设计,新隆福大厦顶层的大型浮雕组画即出自他手。行家出手,不同凡响。康新生仔细分析了麦秸画在构图造型上的利弊,反复试验,终于定下制造“标准件”的18道工序。肖金生的麦秸画逐渐摆脱了土里土气的粗糙,变得精致典雅起来。

“这一套‘梅兰竹菊’卖3000块,那一幅‘松龄鹤寿’就得上万啦……”不大的展示间里,摆满了大大小小近百幅麦秸画,肖金生在一旁如数家珍。

南面墙上,2米多长1米多宽的一幅“长城雄风”,格外引人注目。长城上的砖,大的如小孩子的指甲、小的似纽扣扣眼,每一块都是由麦秸劈开剪断再熨烫成扁片贴成,错落有致,毫厘不爽;城墙边繁盛的草木,也都是把烫成片的麦秸铰成头发一样的细丝,而后排列出的。这样一幅“大手笔”,要用掉2斤麦秸,15个熟练的技工干半个月才能完成。“没有大师的指点,这样的活儿,以前想都不敢想。”

如今,肖金生的麦秸画在市场上,按平方尺算价钱。大的上万元,中档的三四千元,最小的也要300元。这些画,如果按原料成本算,最多不过几元钱。区区麦秸,毫不起眼,拿来烧火,烧不开一壶水,但经能工巧匠“妙手回春”,竟远销美国、法国、日本、埃及,登上大雅之堂。“没想到,一把麦秸还能换来欧元、美元!”肖金生深深感到,自己当初的辛苦没有白费。

各类的奖项也随之而来。其中,肖金生最为珍视的是,2005年第五届北京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创意作品优秀奖。年仅25岁的职工肖兰凭借作品“天坛”获此殊荣。三层“祈年殿”上,雕梁画栋,皆由麦秸拼成。构思之巧妙令人叹服,很难相信这样一幅作品,竟是由面前这位略带腼腆的清秀姑娘设计而成。肖兰说,她跟康新生师傅学麦秸画已经5年,最令她高兴的并不是这个奖,而是作品曾在“天坛”被市领导作为礼物送给美国旧金山市市长布朗。“大师传艺,后继有人!”肖金生笑得满面春风。

现在,麦秸画厂已拥有40多名技工,每年都要进500斤麦秸,利润也由原来的5万元涨到50万元。相关部门也鼎力支持。门头沟区领导调研后,特将厂房从半山腰挪到矿建西街的平坦大院里,区农委和工业局也出资40万元,帮助建起宽敞的新厂房。

农村妇女变成“soho”

操作间里,村民郝永红正忙着按照图纸剪麦秸。大到成片的躯干,小到细微的花瓣,仔仔细细,有条不紊。40多岁的她,已经从事麦秸画制作7年,如今已相当熟练,带了徒弟成了师傅。每年大概1万多元的工资收入。

之前的她,是纯粹的农村家庭妇女,成天围着锅台转,没有收入,用她的话说“镚子儿没有”。平时闲了,就和村里的姐妹们拉拉家常、打打麻将。“日子过得没奔头儿。”岁数大了,也不能进城打工了,“吃饱了混天黑”。直到几年前,她和姐妹们一起学了麦秸画,30多岁的她才有了平生第一份工作。而且厂子就在郝永红家旁边,她每天上班就像是在门口“办公”,类似于城市里的“soho”一族。

如今,麦秸画厂里有20多个像郝永红这样的农村妇女,她们虽然没有白领的鲜亮装扮,但却享受着“soho”一族的清闲自在。时间长了,她们都发自心底地喜欢上了麦秸画。“做这个不能图快,得细致。”郝永红说话时头也不抬,紧盯着手里的活计,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据说平时忙着剪贴时,姐妹们也会时不常地哼起小曲儿。

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一把麦秸加入了文化元素,就有了艺术附加值,成为工艺品。如今,京郊不少农民都打起了这样的“如意算盘”。门头沟麦秸画的成功,是大师与村民长期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年,又有30多位民间工艺大师,深入京郊10多个民俗旅游村,走进农家院,手把手向农民传艺。450多位农民成为了大师们的“弟子”。

选择适合自己村庄的手艺,发展自己的品牌特色。今后京郊的民俗旅游村,将呈现“一村一品”的差异化格局。游客来到不同村庄会有不同的风情体验。春节后,这450多位“闭门弟子”还将陆续到市里进行“才艺比拼”,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各自村庄的风采。(巩峥)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