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江西:建设新农村 描绘新画卷
时间:2009-10-29 17:14:10来源:[标签:出处]作者:王敏生
 

  初冬时节,赴江西农村采访,深入赣南山林、井冈村落、庐陵田园,一路看过来,民富村美产业兴,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清新和谐之风扑面而来。

把“发展生产,富裕农民”作为落脚点

“哎呀嘞!如今农村大改变,穷困旧貌换新颜。一村一品创产业,农家生活过得甜。映山红卖到奥运会,北京城开满红杜鹃。”在著名的“民歌之乡”兴国县,高兴镇的农民们唱起高亢的山歌表达由衷的喜悦。

前不久,兴国县的花农一举拿下了绿化美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的200多万盆杜鹃花订单。41岁的种花能手、高兴镇农民王南方告诉记者,兴国的气候和土质非常适合发展杜鹃花产业,杜鹃花生产周期短、循环快,一次性投资后可长期受益,当年种花,两年后可实现每亩纯收入2万元。短短数年,兴国杜鹃花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仅高兴镇就涌现了1800户农民专门种植杜鹃花。全县杜鹃花产量由2003年的3000盆发展到现在的每年940万盆,成为全省最大的杜鹃花生产基地。

江西省坚持把“发展生产,富裕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把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因地制宜,惠及农民,讲究科学,突出特色,加快形成“一村一品”和“一县(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到9月底,全省1万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中,形成“一村一品”的试点村达5891个,其中以种植业为主的3433个,以养殖业为主的1411个,以加工、劳务、运输等为主的有1048个,“一村一品”产值达6277亿元,占试点村总产值的5527%;

主导产业从业人数达97万人,占试点村总人数的44.56%。“一村一品”专业村人均从主导产业中受益纯收入达2329.6元,占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3%。

在革命老区吉水县,记者看到,各具特色的蔬菜村、花卉村、葡萄村、养鸭村、花生村产业兴旺,专业村大大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乌江镇果树园的蔬菜、盘谷镇北岭的凉粉草、黄桥镇沈塘的蘑菇等一大批特色农业充满生机活力。冠山乡农民张通年种植水稻580亩,盘谷镇坛山园村民周海珍养鸡12万只,文峰镇炉下村村民马义友养鹅1.5万只,兴旺红火。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大批农民走上致富路。

更多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卫生厕

“自从有了这口沼气池,我家再也不用上山砍柴,家里种的300多棵优质脐橙也有了上好的有机肥料。”当记者来到安远县三百山镇符山村采访时,村民唐秀成高兴地告诉记者:“建一口沼气池可消耗4头生猪的粪便和20吨生活废水,每年产生的沼气燃料可顶6瓶液化气,节约300亩林地的木柴。光这一项每年便可节约开支540元以上,产生的沼液还可为10亩果树提供有机肥料。我全家人现在喝上了干净水,住上了整洁房,用上了水冲式卫生厕。”

在新农村建设中,江西省以“三清六改四普及”(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栏、改房、改环境,普及电话、有线电视、沼气、太阳能)为切入点抓村庄整治,让更多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住整洁房、居绿色村、看有线电视、上因特网、打全球通,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从2004年江西在赣州市安排2500多个自然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开始,到2006年江西在全省范围内又启动了8990个试点村的整治建设,再到今年建设试点村1万个,3年来全省共安排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总数达2万多个。各试点村均遵循规划先行的原则,从解决农民最迫切的事情入手,以“三清六改四普及”为基本内容,其中又将“改路、改水、改厕”作为重点,以村庄整治带动促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并创造了“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

目前,已开展整治的试点自然村均完成了规划编制,并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注意保留农村历史文脉,传承当地建筑文化,保护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体现乡村特色,凸现田园风光,坚持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千篇一律,不搞千村一面。

去年8990个试点自然村中,修建村组道路和入户便道1.84万公里,约48万农户完成了改水,约38万农户用上了卫生厕。今年1至9月,全省1万个省批试点自然村共硬化通村道路和村内主干道7230公里、其他便道7574公里,35万农户用上了自来水,近31万农户用上了卫生厕,农村人居环境大大改善。

走可持续发展新路 建设节约生态农村

江西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江西注重处理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在瑞金、龙南、安远、上犹、遂川、永新、吉安、吉水等县农村,记者看到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突出发展循环经济,将“养猪—沼气—种果”生态工程与村庄整治、沃土工程、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示范推广。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江西全省实施“猪—沼—果”果园面积的比重达30%以上,初步形成了赣南、赣东以“牧—沼—果”为主,赣中以“牧—沼—菜”、“牧—沼—粮”为主,赣北以“牧—沼—鱼”、“牧—珠”共养为主的格局,推动了农村庭院经济的发展,使遍布山乡的小庭院变成了一个个特色小种植园、小养殖场、小加工厂,实现了“小庭院、大效益”。赣州市还创造了以沼气为纽带,联动种植业、养殖业及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实现了“山下养猪、沼气做饭、沼液施肥”,全市已有三分之一的农户用上沼气。

龙南县的客家围屋有370多座,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闽西的土围楼合称为中国“四大古民居”。在建设新农村时,龙南县不搞大拆大建,注重保护传统农居式样,尊重农民传统生活习惯,把村庄整治与围屋改造相结合,把挖掘客家文化与发展旅游富民产业相结合。如今古围屋、古村落焕发出迷人的风韵,一度沉寂的乡村古村落热闹起来,美丽起来。瑞金、会昌、井冈山等地注意保护革命旧址,收集革命故事,陈列革命文物,打造了一批红色乡村旅游精品村落。

九江市以“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为目标,把环庐山、昌九、永武沿线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已启动了180个试点村作为建设重点,使“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红瓦粉墙、美丽花园、游客乐园、和谐家园”成为展示九江新农村风貌和旅游魅力的亮丽风景线。(李江天 廖国良)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