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午,记者来到宁夏海原县贾埫乡上湾村,没有遇到一位青壮年劳力。“多数人在外从事拆除旧房旧楼的行当,常年居住的只有老人和孩子,30多户已经把家搬走了。”随行的贾埫乡副乡长杨小平介绍,在这个仅有105户、553口人的小村庄,就有216人长年在外从事城市拆迁,年均收入达200多万元。 从事拆迁行当,宁夏海原县上湾村农民李玉和“第一个吃螃蟹”,也捞到了“第一桶金”。2002年初,在银川打工的李玉和赶上首府城市建设的飞速推进,大量破旧楼房需要拆迁。头脑精明的他注意到,拆旧房是一个很能挣钱的行当,而且技术要求不高。于是李玉和当机立断,辞去一份临时工作回到村上,带了20多个年轻人来到银川从事拆除工程,当年底平均每人赚回1万多元。从此,村里的年轻人开始跟随李玉和来到银川,连当时的村组长撒占平也辞去“村官”出了门,头一年就挣了4万多元,后来他索性另起炉灶组建拆迁队伍,还在银川安了家。 眼下,上湾村已有10余人拉起自己的拆迁队伍,生意越做越大。村民马占民跟随李玉和搞了3年拆迁工程后,今年买了一辆30多万元的大货车跑运输。李玉和也在宁夏永宁县买了地,在银川买了房子,今年又新买了一辆10多万元的轿车。村民田玉东去年在银行贷款1.5万元在红寺堡买了几亩水地。今年4月,他和妻子一起跟李玉和干起拆拆楼房的行当,10月初回家后就还清了贷款。施工之余,吃苦耐劳的上湾村人“拆”出了更宽的“财路”。走进村民李志德家,院子里、大门口的场院上到处堆放着各种规格的旧木材、旧门窗。“都是儿子搞拆迁工程,从银川、石嘴山等地运来的,贾埫街上的旧木材市场里的货大都是我们村的人在经营。”李志德说,他每年“变废为宝”的收入超过5万元。田兴荣介绍,近半数村民出门搞拆迁,拆下来的旧木材、旧门窗等在城里派不上用场,就运回来销售,全乡今年新建500多座牛棚,多数都用的是拆回来的旧料,周边的郑旗、史店、曹洼等乡的群众也常来光顾。“要不是全区各地都在大搞城市建设,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富足,咱挣的可是‘发展’的钱!”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
中国农资供销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中国农资供销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17
nzgx.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0904号-1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233号
联系邮箱:zgnzgxw@163.com 联系电话:010-56021281 18610056221 18612925535
业务:

客服: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