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基层文化站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国民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条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农村文化站已成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平台。然而,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基层文化站,近几年来却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滑坡现象。 一是人员流失。据笔者对某县的调查发现,26个乡镇,建有14个文化站,原已配齐的文化专业干部和辅导员或“跳槽”改行,或弃文从商,或被“挪作”他用,目前仅剩2人。 二是阵地弱化。一些文化场所和设施被挤占,大部分文化站已无立足之地。一批设施较完备的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文化场所被改为计生服务站、仓库、干部宿舍和办公室等。有的上万册图书或被当做废纸卖掉,或被堆在仓库里。 三是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当的文化娱乐生活,一方面农村文化站却严重滑坡,形成强烈的反差。文化市场管理跟不上,电影、戏曲、图书等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粮群众很难享受到。相反,以电子游戏、桌球、麻将为主的赌博活动重新抬头。以淫秽录像、黄色书刊为主的黄色、低俗文化在农村也不鲜见,甚至一些沉寂了几十年的封建迷信活动也死灰复燃。 要使基层文化站摆脱困境,应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要的是改革管理体制,将人、财、物三项管理权集于一体,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不合理现状。 改善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对不适应文化工作的人员,该调离的调离,该清退的清退,决不能把不懂文化业务的人员放在文化岗位上。同时,挑选一些素质较高又适合搞文化工作的人员充实到乡镇文化队伍中来。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剧目的基础上,根据人们的消费需求,兴办一些歌厅、舞厅等自娱自乐场所,多组织一些书画展览、琴棋竞赛等展现个人才华的文娱活动,使群众由被动欣赏变为主动参与,进而使农村文化活动走向多样化。同时,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靠“吃皇粮”度日的依赖心理,根据新的消费特点,采取有偿和无偿服务相结合,注重社会效益和注重经济效益相结合,文化经营和其他经营相结合的方针,既可以开书店、歌厅、舞厅、游乐中心等,也可以从事其他有偿服务活动,从而逐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整个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尉氏县 王水田) 把“江湖班子”赶下台 在网站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农村某地为庆祝道路竣工,村委决定搞一场“重大庆祝活动”,邀请一戏班子为其“表演助兴”。这些戏班子为吸引更多的村民前来“捧场”,竟然使出“绝活”,或将优秀的民间传统戏剧恶意篡改,或演唱一些令人发麻的靡靡之音,加之不堪入目的动作,表演内容格调低下,庸俗不堪,令人作呕。还有一则消息说,有的家庭为老人举办祭礼,为图热闹,竟请来江湖班子大跳脱衣舞。 如今,随着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越来越多,比如文化馆、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中心等等,这些地方都是农民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闲聊逸趣的最佳场所。但是,一些并不入流的戏班子却活跃乡里,弹奏出不和谐之音,有伤风俗,有辱斯文。 由此,我们也能够明显地看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盲区”,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仍然需要大力提升。要想让“江湖班子”尽快下台,首先要像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其次要一如既往地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内容,创新载体,不遗余力地加大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阵地的有效利用率,切不可视之为“摆设”。同时,要定期组织一些有声望的专业演艺人员深入到农村,开展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经典剧目演唱活动,从而弘扬文化正气,净化文化环境,驱除庸俗低下等歪风邪气。三是要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创造出更多的群众喜闻乐见、甘愿接受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在对传统文化经典剧目继承的基础上,编写一些反映时代气息、讴歌时代典型的现代剧目,制作一些歌颂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的乡土剧目,更加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应当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和打击力度,逐步健全更加有效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类似于“草台班子”现象的打击惩处力度,逐渐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捍卫农村健康文化的主导地位,给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修武县 王明军) 为民间文化安个“家” 民间文化,是一个地方厚重的历史积淀、人脉浓缩,如剪纸、泥塑等。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如今,许多民间文化由于抢救、发掘不到位,有些民间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保护好、传承好祖先留给的民间文化,为民间文化安个舒适的“家”,已刻不容缓。 首先,认识它、重视它。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生于斯、长于斯的广大劳动者辛勤劳动、艰苦创造的智慧结晶。重视于它身上凝聚的古老故事,重视于它身上蕴含的艺术魅力,乃是在留住我们的地域之魂,文化之根。 其次,保护民间文化,需举全社会之力。如今,在我们的视野里,一些民间文化的传承者正以自己的执著追求,守护那块最后的阵地,精神可嘉,令人钦佩。但保护民间传统文化,仅仅依靠这些民间的力量,毕竟形单影只,只有全社会共同拯救,民间文化之树才能常青。 同时,保护民间文化,还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支持。现在,在许多地方,保护民间文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守望民间文化的艺人,生活还比较艰苦。在物力、财力上帮这些人一把,政府相关部门不能袖手旁观。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为它安个“家”,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否则,若干年后,我们将拿什么样的文化传承给后辈? 而我们的后辈又该到哪里找寻到祖先曾走过的足迹?(通许县 郭广礼) |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