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个村镇入选全国文明村镇 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新农村,新面貌,新精神。近年来,全省各地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为农村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到目前,我省有28个村镇入选全国文明村镇,55个单位被评为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单位,两项指标均在全国名列前茅。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各地坚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根本任务,通过活动加强农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文登市加强便民文化设施建设,全市14个镇全部建起多功能文化中心,11个镇建起多功能文化广场,每年举办各类科技讲座500多场次,发送科技资料21万多份。胶南市开展了市直部门科室联村、干部联户“双联”活动,每年组织3个月的送法律、政策、科技、文化、卫生“五下乡”活动,同时采取“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教育培训模式,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6万人,实现就业转移4.3万人。 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在方法和手段上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断扩大各项创建活动的参与面和辐射力。各地强化“载体工程”建设,扎实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济宁市的“农村文明一条街”以街带村、以境化人,全市建成文明生态村、文明小康村957个。枣庄市投入2.67亿元,建成市级文明生态村147个,区级文明生态村500多个,直接受益群众30万人。寿光市通过开展“百村扶强”“村企手拉手”“情系新农村税企送文明”“三下乡”“和谐文化城乡行”百场公益电影等多种形式的城乡共建、村企共建活动,一体推进文明城市与和谐村庄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持之以恒,建立长效机制。各地建立“一把手抓两手”领导机制,通过完善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与监督约束机制,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莱芜市在开展“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中,实行市区领导班子联系包镇村制度,交通、公路部门负责道路建设,国土、建设部门负责村庄规划等,保证了共建活动的实效。淄博市临淄区形成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区文明办、文化局负责总体指导协调;体育局负责配置体育设施、健身器材,指导体育协会活动;区财政拨款800多万元,扶持经济相对薄弱的190个村建起了文化大院和文化活动中心。(记者 滕敦斋 李占江) |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