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西马各庄村一心一意发展主导产业建设新农村
时间:2009-10-29 17:15:47来源:[标签:出处]作者:王敏生
  西马各庄村是门头沟区王平镇一个深山小村,共有村民110户,252人。该村由于地下煤炭资源丰富,历史上以采煤为主要经济来源,80%的劳动力都在煤矿上,种植的山地陆续撂荒。开采煤矿也使西马各庄村由一个山清水秀、花果飘香的小山村变成了山体裸露,植被稀疏的荒山。2005年末,全村赖以生存的煤矿被彻底关闭,村里失去了支柱产业,50多名劳动力失业。这时,正是中央和市里号召新农村建设之际。劳动力靠什么就业、村民靠什么吃饭、新农村建设如何起步?这一连串的问题压向了村“两委”班子。在市农研中心包村干部帮助下,在镇党委、镇政府全力支持下,西马各庄村村干部开始转变观念,向大山要就业,要财富。明确了发展思路,按照中央和市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本村撂荒20多年山地的优势,以发展有机、精品果品生产为主导产业,进而发展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等第三产业。2007年该村在农村工作会上被评为“京郊山区发展先进村”。
一、全村上下埋头苦干,共建百果园
经专家检测,西马各庄村土地由于多年撂荒,土壤条件非常适合发展有机农产品。村里根据市场的需求,经全体村民讨论,决定打造西马各庄村有机果品品牌,建设以樱桃和京白梨为主的百果园。目标明确后,全村上下振奋精神,2005年底,百果园建设正式开工。村干部带领党员和村民顶着寒风,带着干粮,一干就是5个多月,即使春节,村民们也只是吃完一顿饺子又立即又上山。在村干部和村民艰苦努力下,整理土地500余亩,栽植了优质大樱桃和京白梨8000余棵。早春天冷,村民们怕把种植的树苗冻坏,就将家里的棉被拿来给树苗盖上,天旱少雨,他们从山下引来水源,保证了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对于已栽植果树的300多亩果园,按照“小流域治理”的标准,扶唇垒堰,配置了节水灌溉设施,同时对山上原有老果树进行了更新复壮。果园实现了有机化管理,全部施用有机肥料,对病虫害采取生物防治。为了保墒,他们按专家的要求,对全部果园铺设了地膜,共计铺设地膜20000多平方米。一年多来,全村已累计投资超过100万元,累计投劳超过2万个,劳动力100%地实现了就业,500亩特色果品基地已初具规模,成为名符其实的主导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成立股份合作社,创新民主管理机制
为保证全体村民共享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西马各庄村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农民土地入股,资金入股为主体,率先在王平镇成立了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建社过程中,镇政府邀请加拿大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市农研中心的专家对《西马各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进行把关。合作社章程经过六易其稿,四次征求村民意见,最后,在村民大会上一致通过。按照完善组织、创新机制、民主管理、共同受益的目标,西马各庄村采取了党支部抓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发展生产的方式,并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合作社的成立充分地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群众积极加入合作社。目前,社员已由成立时的76户发展到110户,全村100%农户入社。
三、乡村面貌发生变化,村民生活质量提高
一是居住环境改善。西马各庄村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制定了本村的总体规划。为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修建了7座公共厕所,改造户厕16户。为方便村民出行,硬化街道600平方米,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绿化美化2000平方米。设置垃圾箱60个,设立了2名专职保洁员。为解决村民冬季取暖,建造了节能吊炕14铺。二是促进了“两委”班子团结和民主化管理。以前,“两委”班子经常闹矛盾,在群众中威信不高,现在由于中心工作突出了,各项任务时间性很强,村干部一门心思谋发展。以前,村里事少,没有严格的办事程序,现在,有许多大事要办,需要全村人知道,统一思想,所以建起了多项民主议事程序。三是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现在,果树种上了,农民产生了强烈的学知识、学技术的意识,一有专家讲课,“挤破教室”的场面时有发生。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调动了起来,对村子的发展有了信心。2005年底,村里只有180口人,而到2006年底,村子已经骤增到252口人(原来由于村子穷,不少村民将户口迁离本村),回流72人。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