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大连长海县:小渔村写就新传奇
时间:2009-10-29 17:16:48来源:[标签:出处]作者:王敏生
  海上养殖创造经济神话
杨家村发展经济的优势在哪里?毫无疑问,那就是身边这片蔚蓝的大海。杨家村坐落于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域面积达10万多亩,发展海水增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是事实上,捧着这样的“金饭碗”,村里经济却多年徘徊不前。
如何引导村民增强发展意识,将身边这片大海真正变成渔家人的“聚宝盆”,这是村两委班子反复思考的问题。很快,杨家村明确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思路:扶大带小,先做强一批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再带动村民共同发展。村委会全力为落户本村的民营企业“保驾护航”,给他们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很快,民营经济在杨家村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8家固定资产超千万元的大型民营养殖企业。待村民们看得眼热跃跃欲试之际,村里适时开展了“大户带小户,一帮一致富”活动,成立养殖协会,为新发展的养殖户义务代购苗种、畅通销售渠道、联系提供小额信用贷款等,使他们减轻了创业的诸多艰辛。对此,养殖户孙延基深有感触。2003年,孙延基倾其所有,新上了20台筏。可到买苗的关键时刻,他已是囊空如洗。正当孙延基一筹莫展时,村里联系私营大户孙新红和他结为帮扶对子,为他解决了上万元苗种,解了燃眉之急。现在,已经富裕起来的孙延基仍念念不忘:“要不是村里出面,大户扶持,我哪有今天的好光景啊!”
仅仅几年时间,杨家村的养殖业迅猛发展起来,新增养殖户30多户,养殖浮筏从4000台发展到近3万台,底播增殖面积由1万亩扩大到8万亩,养殖品种也由海湾扇贝、栉孔扇贝、牡蛎等“大路货”更新为海参、虾夷扇贝等优质品种。2005年,杨家村经济出现了“井喷式”增长,社会总收入由上一年不到5000万元,增加到2.47亿元,一跃成为长海县经济最发达的渔村之一。
渔家旅游招来八方客
怎样使更多的村民拥有自己的产业,实现致富的梦想呢?村干部又开始琢磨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杨家村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十分优越。村南有一处广阔的海湾——饮牛湾,岸边绵延着近两千米松软的沙滩,水清沙洁,景色宜人,是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淳朴宁静的渔家生活,更是令游客心驰神往。村干部们特意到长海县家庭旅游开展最早、发展最好的哈仙岛上“取经”,回来后就深入到各家各户广泛宣传,鼓励村民利用自家宽敞的住房,开办家庭旅店。村里还出钱派人参加每年县里举行的“大篷车”宣传促销活动,为“家庭旅游”这个品牌到处“广而告之”,多方联系客源。村里成立了旅游协会,充分发挥这个民间组织的互助功能,共同应对和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很快,杨家村的家庭旅游业就形成了“气候”,有24户濒海的渔家办起了家庭旅店,一次可接待游客上千人。最早开办家庭旅店的赵琳英家,今年已经接待了2000多名游客,收入约4万元。
旅游业发展起来了,还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杨家村有50多户渔民从事沿岸捕捞生产。近年来由于鱼类资源锐减,经济效益并不理想。村里就引导他们对自家渔船进行改造,转产发展休闲渔业,为游客提供垂钓服务,收入也非常可观。此外,全村有15户开起了商店和小卖部,8户从事出租车营运。去年,杨家村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在全县位居前列。
村屯建设改变渔村旧貌
随着村级财力的逐年增加,全村村容岛貌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2004年,村委会下定决心,无论多大的困难也要修好村路。村里两年共拿出80多万元,村民踊跃义务出工,村干部更是整天泡在路上,硬是将两条总长1.6公里的土路铺上了水泥路面,还安装了38盏路灯,实现了村民“出门不沾泥,走路不摸黑”的夙愿。为了改善全村的旅游环境,今年杨家村在镇里的支持下,共投入80多万元,在家庭旅店最集中的居民区,建起了一座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的花园广场,地面铺上了方砖理石,花坛里栽种着绿草鲜花,几个小品雕塑更是增添了不少生气。
整治臭水沟、拆除猪圈、清理秸垛、旱厕改水厕、成立环卫队……从一点一滴做起,杨家村的面貌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明显改观。
眼下,杨家村又酝酿着村容岛貌建设新的动作,那就是在一两年内完成三大工程:一是建成一个1.3万平方米的大型休闲广场,供村里举行文化活动、村民娱乐健身之用;二是为村民引上自来水,并对生活污水进行回收处理;三是通过招商引资,继续开发饮牛湾,将这里建成全县一流的旅游度假区。村党支部书记王述军对此信心满怀:“我们杨家村还会创造新的奇迹!”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