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辽宁省大洼县清河村:走能源生态发展之路,实
时间:2009-10-29 17:16:48来源:[标签:出处]作者:王敏生
    开满鲜花的街道,绿树掩映的农舍,这是辽宁省大洼县清水镇清河村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在新盖的房子里,农妇姜丽华在准备午餐,沼气灶正冒着红红的火苗。见有人来,她忙到庭院里摘了几个西红柿,擦了递过来:“这是有机食品,味道好极了,快尝尝!”
  姜丽华一家在清河村只是一个普通农户。不算21亩生态种植的稻田收入,仅仅靠这“四位一体”北方庭院生态种养模式,她家不算大的院子,每年就有不少的产出:大棚里种反季节蔬菜,加上养猪、养羊,有最少五六千元的收入;产生的沼气,自己家足够用,省下来的稻草还可以卖七八百元。目前,全村300余户,“四位一体”北方庭院生态种养模式农户就有200多家。去年,清河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5080元。这个村先后被国家8部委授予“北方能源生态村”,“省123工程建设科技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在村中,几家农户正在忙碌着翻新温室大棚。农民们说,过去的大棚规格较低,采光较差,新的标准棚建好后,9月份开始使用,可以使收入提高一大截。村党支部书记李福田介绍,翻建大棚,这只是清河村实施新规划的一部分。今年春天,他们请市规划部门制定了清河村新农村发展规划。有了新目标,村民们的干劲十足。
  清河村有1300多口人,有水田面积近6万亩,种稻收入不过8000元。李福田说,这里也有个“生态”问题,就像羊多草场少,羊很难吃饱。如果每户水田能达到30亩,种稻专业户的日子就富裕了。所以,必须让更多的农民告别水田,让流转出的土地向专业户集中。现在,清河村有大棚120座,生产的蔬菜,特别是反季节葡萄一直是抢手货。但是,因建棚时间较长,老式大棚采光较差,作物上市较晚;改建新棚后,果菜上市早,每棚收入可由原来的1万元提高到3万元。村里现在有40台大型脱谷机,一台脱谷机就是一个13人的流动脱谷专业队,在秋季的一个月时间里,每台机主能挣3万元,每个作业员也能得到2000元的工资。村里还有300多人的“防水专业队”,专门为建筑做防水工程,每人年收入至少万元。清河村距市区较近,常年有30多人在劳务市场做零工,每人每年收入也近万元。靠各种专业技能,清河村不种田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收入的主体。
  集约化生产,专业化致富,使清河村有能力进行村屯建设。今年上半年,清河村不仅安装了26盏太阳能路灯,新开了一条村路,还统一修砌了700延长米的临街院墙,修建了240座过户桥,设置了30个垃圾箱,总投资达50万元。下半年,村里还要新建、维修7800延长米黑色路面,启动庭院净化、村屯美化以及改水、改厕等工程。按规划,清河村3年内用于村庄整治与建设的资金将超过4000万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劳动力,到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8000元。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