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来自大山深处的悄然变化
时间:2009-10-29 17:17:1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王敏生
  “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汽车进村寨,庭院春常在,信息通山外,钞票鼓钱袋,文明进家来,干部作风改,同心奔未来。”贵州省龙里县的农民群众这样赞美文明新村的建设成果。
这样的党员应该更多些
龙里县建设中的文明新村87个,占全县村总数的一多半。每个文明新村都有感人故事。近日,在三元镇梓木村,大伙说现在村容村貌发生的根本改变,关键是党员和干部起带头作用。说起老党员罗应兴前年5月组织大伙修路,因疲劳过度突发脑溢血在施工现场去世的事,禁不住潸然泪下。
梓木村是个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直接影响村民生产和生活,阻碍村里的发展。去年初为建设文明新村,村党支部要求全村党员必须发挥带头作用,抓住上级增大投入的机遇,千方百计使全村群众生活设施和环境来个大改变。64岁的老党员罗应兴坐不住,哪里有工地哪里就能看见他的身影。为动员村民投工投劳修好进村公路,他跑遍各家各户,一些村民不愿出义务工,他就一而再、再而三上门,终于说服大伙。村民说,他是为全村百姓的事太操心太累了。为他送葬那天,全村男女老少自发而来,队伍足有1公里长。
从前年开始,全县加大资金投入,并由副县级以上干部每人牵头创建一个村,各乡镇和县直单位、部门分别出资参与。一时间,一场以道路硬化为突破口的文明新村建设场景在村村寨寨随处可见。干部带动,群众自愿投工投劳的积极性高涨,干群吃住工地,彼此心相通、情相连。
“站在坚实大地上起高楼”
在龙里的许多乡镇,今天能感受到这样一个新境界:一村一个景,一家一幅画。村里不论是主干道还是小路,两边都留有排水沟,干净整洁。村民喝上了卫生干净的自来水。许多农户还建成沼气池,用上了沼气。房前屋后栽花种草,积极发展庭院经济。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农村开展各种精神文明活动蔚然成风:哪旁乡石板滩有苗族歌舞队;水场乡中坝村有布依族歌舞队;三元镇永安村有民族表演队,组成了一道道农村文化的亮丽风景。王明庭是龙山镇水桥村吴家庄的村民,生活环境变样了,他组织村里10多人成立了芦笙表演队。他说,要让已拥有物质享受的村民,得到更多精神文化享受。
龙里县乡村文化活动活跃,得益于文明新村作为基础支撑,是“站在坚实大地上起高楼。”据村民们说,创建文明新村其内容之丰富,把许多农民没有想到的事都包含进去了。其主要做法概括为:“五改三建一倡导,十星六化两提高”。
“五改”的内容是,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三建”即建池、建家、建园。“一倡导”即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十星”,即在农户中开展遵纪守法、计划生育、清洁卫生、勤劳致富、和睦团结、尊老爱幼、学习文化、崇尚科学、热心公益、移风易俗十星的评选。“六化”,即农舍四周绿化、美化、净化、硬化、亮化、特色化。“两提高”,即通过村级组织带领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使党的政策、国家法律、优良道德、良好卫生习惯、先进科学技术进村,使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号召力进一步提高;农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由“卖血村”变为“小康村”
创建文明新村活动,改变了村民过去安于现状、封闭保守等旧观念,树立了与时代同行的进取和奋发有为的崭新精神风貌,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村行政工作中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水平大幅提高。
如今在龙里县广大农村,处处都能见到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情景:订单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能源建设、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名词让人耳目一新。谷脚镇岩后村原来是一个典型贫困村,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部分群众靠卖血维持生计,人称“卖血村”。通过开展文明新村创建活动,修通了进村水泥公路,开通了电话,发展优质蔬菜种植和生态畜牧业,2004年人均收入上升到2600多元,一跃成为“小康村”。民主乡的红星村、羊场镇的近仙堡村、三元镇的永安村、水场乡的高沟村等,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拓宽了农民增收门路,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18元,比上年净增120元,其中,87个文明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增长250元以上。两年来,文明新村创建活动已使5890户农民,2.2万多人直接受益,分别占全县农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4.5%和11.8%。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