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村村都有新变化
时间:2009-10-29 17:17:13来源:[标签:出处]作者:王敏生
  7月,在辽宁省辽阳市农村,让人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和农村的深刻变化。
在辽阳县刘二堡镇前杜村,村前有一座大型休闲广场,鲜花绿草扮靓周围,广场上安了许多健身器材,供村民们健身娱乐。在这样一个“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平原深处的小村庄,有如此休闲雅处,不觉耳目一新。
“过去我们村可穷得出名,仅光棍就有五六十人。已经穷掉底了,乡亲们都盼能早些过上好日子。”村委会主任王熙文说,“这两年上头提出搞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就领着大伙儿干,加快了挣钱致富的步伐。”
“别的地方也在搞调整,怎么你们就发展这么快呢?”王熙文说:“调整得结合实际,我们这个地方属于内涝地区,所以首先我们就改旱田为水田,先解决吃饭问题;接着鼓励大伙儿扣大棚、养猪,解决了花零用钱的问题;现在,我们引进3家钢材加工企业,发展20多家餐饮饭店,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巩固一产、壮大二产、发展三产,乡亲们很快就富起来了。”
据介绍,近年来,刘二堡镇以工业项目建设为抓手,许多村都实现了“一村一品”的发展局面,镇域经济发展迅速。前杜村发展较快,变化最大,村民人均实际收入超过万元以上。
前杜村还不算是最富裕村。在刘二堡镇的山东村,如今300多户农民已经住上了楼房,另有50多户搬进了别墅。村民主要从事皮鞋制作和家具加工,已经涌现出300多名个体老板。这里的农民多数已变身为“农业工人”。在村委会,村民周传波喜滋滋地说,他和儿子现在都在村里加工制作皮鞋,年收入超过4万元。
“还是那个家和那块地儿,今昔对比可是两重天。”这是在太子河区祁家镇方双村采访时,村民王金刚发出的感慨。王金刚通过外出打工,掌握了玉米套种香菇技术,年获利近十万元,如今已是当地农民致富带头人。他说:“现在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了,农民要致富还得靠技术!”
以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只是辽阳市采取的措施之一。辽阳市现已规划了环境整治型、产业支撑型、整体改造型三种新农村建设类型,确定了基本整治、综合整治、农业产业、生态观光、工商产业、城市社区、城镇中心村、独立建设、整建制搬迁九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走访一村又一村,村村都有新看点,村村都有新变化。弓长岭区采取“6 1”模式建设新农村。现在,全区科级以上干部分别与全区18个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找发展项目;18位企业家与各村建立了“村企共建”关系,通过“村企互动”,反哺农业。灯塔市已在7个乡镇11个村落实了2000户“三位一体”沼气开发项目,启动了农业部农业(生猪)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完成了13个村的村屯绿化,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正在兴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着辽阳市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正如农民们所说的,这种变化归功于党的方针政策,同时也有赖于当地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但在辽阳市仍有90多个行政村经济条件较差,发展缓慢,处于贫困状态,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即使在条件较好的乡村,农民们依然有更多的期盼。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