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富无门,出门走路;一年辛苦,勉强填肚。”这是广西昭平县马江镇熊埠村民过去对村中生活的自嘲。 可是,当6月19日,笔者来到位于桂江中游河畔的熊埠村时,却耳闻目睹了这个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生的巨变。 “茶叶之家”置身于绿树翠竹青茶环抱的村庄,沿着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村道,踏进熊埠寨新营组种茶大户丁学超的家,一种豁然开朗情景顿时展现在面前。这是一栋23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主人泡着香喷喷的绿茶,把笔者迎进了他的小楼厅堂。 “没有茶叶,就没有这栋楼!”谈起茶叶,年近六旬的丁学超一下舒展开满脸的灿烂笑容。 20多年前,丁学超在外地买回了1000株茶苗在自家的山地上开始种茶,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 的茶农。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当初种下的茶叶长了一茬又一茬,丁学超的口袋也一天天地鼓胀起来。 在丁学超等人的带动下,熊埠村群众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的旱地和闲置的林地种上茶叶,日子如汲足雨露的春茶,争先恐后地冒着尖儿。如今,全村已发展茶叶1000多亩,有小型加工厂10个,年收入达270多万元,户均年收入3600多元。新营组28户人家,仅茶叶一项每年可获得16万多元的丰厚收入。 “真没想到,侍候这几亩茶叶,竟可以轻松地送4个小孩读出书!”丁学超自豪地向笔者介绍说。作为父亲,也许没有比这更让人感到欣慰的。 如今的熊埠村,像丁学超家一样,电话、彩电、VCD、手机、摩托车,一应俱全的“茶叶之家”随处可见。 村民告诉笔者,没种茶叶前,熊埠村每户人家一年到头不但要烧掉一万多斤的柴火,还要砍掉不少的木头换取日常的油盐酱醋,山头到处光秃秃,村民口袋却没见胀。 八十年代中期,该县林业部门进行了飞播种植马尾松、湿地松等树种。种茶开始看到希望的村民逐渐减少了上山砍柴,并建起了沼气池,既可用沼气煮饭做菜,又可以用沼液淋茶浇果,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全村已建成沼气池500多座,入户率90%以上,不少家庭甚至建有两到三个。 尝到茶叶甜头的熊埠人,并没有满足现有的收获。 近年来,勤劳奋进的熊埠村民群众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坚持以“科技兴村”为突破口,坚持靠山吃山,在巩固茶叶生产加工的基础上,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拓宽致富渠道,大力发展贡柑、沙糖桔等名优水果生产,通过多种经营迈向致富之路。 在该村200亩连片名优水果基地,笔者看到连绵不尽的果园里,郁郁葱葱绿叶从中裹着密密麻麻的小果球,每一果子都闪动着绿色的希望。村干部介绍说,这片由新营、丹竹、上寨、塘冲和桂荣5个小组150户村民共同连片开发兴建的果园,全都是贡柑、沙糖桔名优水果,去年开始挂果,收入约20万元。今年是第四个年头,正是挂果的丰产期。从现在的长势看,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村民善待大山,大山也给村民带来丰厚的回报。 “我们已有10多年没上山砍柴了。”一位挑着满筐松脂回来的村民乐呵呵的告诉笔者。“现在松脂每担收购340元,谁舍得砍树啊!”村干部介绍说,熊埠村有山林面积14670亩,其中村集体村场就1400多亩,户户都有200多棵松树。全村还种有八角505亩,水果1050亩,挂果800亩,年收入达180多万元,如今的大山就是村民的绿色银行啊! 青山常绿,细水长流。熊埠村95%以上村民用上从山冲引来的清洁甘甜山泉水。 如今,熊埠村村民依靠科学的发展观,不但使青山披绿,也逐步走向了致富的道路。全村80%以上拉通了有线电视,100%的村民小组都拉通了程控电话,楼房林立,家电齐全,日子一日比一日红火。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400多元。 现在,肉贩子每天都将猪肉、豆腐等走家串户送货上门,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买上斤把肉改善自己的生活。 “身体好了,才更有力气干活挣钱!” “雄”起来的熊埠村民如今也挺起腰杆说话了。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
中国农资供销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中国农资供销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17
nzgx.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0904号-1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233号
联系邮箱:zgnzgxw@163.com 联系电话:010-56021281 18610056221 18612925535
业务:

客服: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