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川子乡地处珲春冲击平原腹地,全乡近2400公顷耕地,水田占三分之二,旱田多半处于半山区。多年来,农民靠地打粮,靠天吃饭,全乡一度处于“招商引资没门路,基地建设没抓手,产业发展没好招”的尴尬境地。
2003年,新一届乡领导班子面对窘境痛下决心:必须谋求跨越式发展,不能再走寻常路!
招商引资:“咱打人气牌”
作为平原乡,马川子招商引资可利用的空间相对狭窄,多年在全市9乡镇“垫底”。优势不突出,商咋招?资咋引?乡党委书记崔林道出“秘诀”:这种情况,不能循规蹈矩地打“阵地”战,还得打“人气”牌!何谓“人气”?就是以“诚”和“情”来打动、吸引客商,进而汇聚人气。
2003年春天,一位外省客商被马川子人的诚恳和热情所打动,不得不在该乡“意思意思”。没想到,乡领导仅用一天便为其办全了所有的证照手续,并由乡党委书记亲自背上攀高的“扣子”,为他接通了电话线。很快,这位客商又追加400多万元建起一座大型养殖场,而且见到朋友就说:“马川子乡的哥儿们真实在,在这干没错!”
“墙里的事情你管,墙外的事情我办”,正是该乡大兴全民“亲商”之风的生动写照。在这里,乡干部不能当官老爷,得为客商提供“保姆”式服务,得放下架子为企业当“小工”;政府部门光把客商引来不行,还得帮人家筹划运作具有发展前景的好项目,得让企业挣着钱、让农民得到实惠;驻乡的部队、站所及村民也不能光闲着看热闹,得经常组织起来,为企业义务修路、清扫垃圾、美化环境……
“人气”招商威力如何?一组数据可作见证:3年来,20多家企业相继在该乡“安家”,招商引资额累计达3000万元。全乡由此跨入珲春市招商引资一类乡镇行列。
基地建设:“咱打科技牌”
7月初的一天,骄阳似火。在马川子乡河南村,科技种田能手许昌洙指着50多公顷水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片稻田共放养5000多只鸭子。有了它们,杀虫、杀草的专用肥可基本不用。秋收时,每公顷地可增产15%,增收30%。
把水田耕作任务交给鸭子,推进传统农业向生态环保型农业转变,是马川子乡使出的“绝招”。目前,全乡稻田养鸭基地已发展到300多公顷,基地农户平均每公顷增收2500多元。农民们高兴地说,基地建设,咱打科技牌!
稻田养鸭是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复合生态农业。结合“稻米之乡”的实际,马川子乡大胆与延边某农研所合作,成功地解决了种养所需的土着微生物、植物活性酶素等关键技术难题,并于2003年开始,在全乡大面积推广该项目。
手握科技牌,种田能手许昌洙深有感触:稻田养鸭技术成功地解决了田间除草、增温增养、防病虫害、培肥地力等难题,每公顷水田只需放养120至130只鸭子,便可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使稻叶挺立,结实率高。这样的大米价格高出市场价20%左右,一只鸭子投放市场能卖到10元钱,很受市场欢迎。÷
产业发展:“咱打特色牌”
76∶1∶22∶1,这组农林牧渔业结构之比,曾让乡领导深感沉重。种植业“一花独秀”,产业化如何发展?对此,马川子乡自有高招:“咱打特色牌”!
在该乡昌男育肥牛场,场主李昌男往来穿梭于1200多平方米的牛舍。2005年,他投资300多万元在马川子乡落户,一年来,将养殖场的育肥牛发展到170头,年出栏1000头,收入几十万元,带动规模养牛户20多户。
马川子乡年产玉米2800吨,农民个人消费量极少,粮食转化是个大问题,而发展畜牧业则是个大方向。去年,李昌男自己投入80多万元建起一座糖化饲料加工厂,年转化玉米130多吨。在他的带动下,全乡规模养牛户已达30多户。据乡干部介绍,为大规模推进全乡粮食就地转化增值,乡政府今、明两年准备投资600万元,上一个年屠宰5000至1万头的育肥牛屠宰深加工项目。
谋求跨越式发展,使马川子乡在短短3年内,一举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5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3750万元,较2003年增长75%;农民人均收入实现3900元,较3年前增加1100元。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