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地处鄂西南边陲,是一块美丽、神奇、丰饶的土地。自然资源丰富多彩,历史文化渊远流长,土苗民俗风情淳厚。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素有“华中药库”、“鄂西林海”之称。清江少林漂流惊心动魄,梭布石林妙趣横生,土家女儿会令人留恋忘返。拥有目前世界发现的唯一的独立硒矿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硒都”。从2000年开始,全市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国家重点县(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等项目实施的机遇,推进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山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立足实际、高起点勾画蓝图
山区农民基本解决温饱后,如何帮助农民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新时期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如何平衡协调发展并有新的突破?这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恩施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总结和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全市农村实施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构想。
“五改”即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改水就是改善用水条件,让农民饮用自来水或过滤井水;改路就是把公路修到村组,把水泥路或石板路连到农户;改厨就是修建节能灶,让厨房整洁、卫生、明亮;改厕就是修建卫生厕所,配套建好浴室,改变人畜共厕状况;改圈就是将牲畜圈建成新式水泥栏圈。“三建”即建池、建家、建园。建池就是修建沼气池;建家就是建好农家房舍;建园就是建好经济致富园,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两提高”即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通过实施“五改三建两提高”,使生态家园文明新村成为全市经济建设小康村、支部建设先进村、精神文明建设样板村、生态家园建设示范村。
具体要求达到“五化”:一是村组道路标准化。将村级公路建设成山区四级标准公路,农户间有水泥或石板路连接。二是农户庭院美化。80%以上的农户建有沼气池,房屋是白粉墙、玻璃窗,瓦房建有白屋脊,厨、厕、圈改建到位,室内室外布局合理、美观、实用。三是经济结构优化。立足一村一品发展特色经济,耕地经营结构调整面达60%以上,种、养、加配套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00元以上。四是农民思想教育深化。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普遍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关系。五是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按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场所办事的要求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党员“双带”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村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总结2000年首批试点村建设经验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1年起全市每年按农户总数的10%的速度推进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用5——8年时间,把全市172个村都建成文明新村。
二、领导挂帅,举全市之力攻坚
按照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蓝图,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创建标准,将生态家园文明新村战役化,举全市之力进行攻坚。市委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3位市委常委和一位副市长为副组长,30个市直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的组织实施、检查督办和综合协调,市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办公室从宣传部、组织部、农业局等部门抽调4名工作人员专抓此项工作。坚持一名市级领导带领一个市直部门定点联系一个示范村的制度,实行定领导、定专班、定目标、定考核和奖惩的“四定”责任制。所有“四大家”领导每年分别联系一个村,帮助一个联系户,从规划设计上当好参谋,从技术上给予指导,从资金上给予扶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保质保量地完成联系村(户)的文明新村建设任务。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实行领导包村组、部门包投入、干部包农户的责任制,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1——2名领导具体抓。各村分别成立了文明新村建设领导专班和技术专班,坚持做到规划设计、技术操作、规范模式三统一。各级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加强指导督办,切实做好领导抓、抓领导,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年终,由市里组织专班对全市的文明新村建设进行检查验收,对先进示范村进行命名,对抓出成效的市直单位、乡镇和个人进行表彰。2001年,在总结2000年8个试点的基础上,所有市直单位对口支持65个文明新村建设,2002年,帮扶的文明新村达到106个,2003年全市172个村和34个居委会除17个社区以外,189个村(居)委会全部实行对口帮扶,并且一定5年不变。
今年,市委、市政府在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村必须实现“五个一”的目标。一是建好一个村委会、村党支部活动阵地,有办公场所、职工宿舍、职工食堂、党员干部活动室、规范化制度。二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有文明理念、经济头脑、服务意识、协调能力、带动作用。三是建100户文明示范小区,达到五改三建的标准,农民的文明意识明显提高。四是建好一个有特色、有市场、有优势的支柱产业。五是培养100户科技致富示范户。
三、发动群众,使农民成为主体
为了教育群众,发动群众,促使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新村建设,采取了一系列宣传、激励措施。一是注重宣传发动组织部分村干部和农民代表到外省参观学习。广大干部深入农村,通过层层召开党员干部会、群众大会、院落会,把宣传发动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户。全市先搞几个示范村,每个村确定部分示范户,实行典型引路。二是实施政策拉动。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各单位各负其责,走共同创建之路。城建部门帮助搞好规划设计,土管部门从优审批创建中需占用的土地,林特、畜牧等部门搞好庭院经济技术服务,农业局成立专班负责沼气池建设的技术指导。市政府每年筹资近400万元,对农民实行建一口池气池补助一吨水泥的激励政策。在此基础上,很多市直单位通过验收检查,还给完成“五改三建”任务的农户补助现金300—500元,或奖励一台沼气灶具等。三是实行干部带动。实行全市各级各部门对口帮扶农民的“五改三建”制度,广大干部职工纷纷进村入户,与农民结“亲家”,通过资金投入、特资扶持、投工投劳、技术指导等方面予以支持。4年来全市各部门干部职工共投工投劳8.8万个,无偿捐资1162万元,捐物折款150万元,各级干部无私奉献,广大群众深受感动,纷纷自改自建,投入轰轰烈烈的文明新村创建中。
白杨乡石桥子村青年男女外出打工的多,留在家的老老少少开山炸石,筑路修沟,硬是在一个星期内修通了一条1.5公里长的村级公路断头路。村民陈明轩一家就拿出了1.5万元搞庭院建设。不少外出打工的青年也纷纷回家或寄钱回来支持文明新村建设。目前,全市广大农民热情高涨,出现了争建沼气池、争技术员、争购建设物资的喜人场面。
四、突出重点,求创建工作实效
一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创建中,所有村都完善和重新制定了特色经济发展规划,切实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以林果、中药材、畜牧、山野菜为重点的绿色富硒食品产业。几年来,芭蕉乡灯笼坝村大搞科技兴茶,全村98%的耕地已调整用于种茶,被誉为“全省无性系良种茶第一村”。去年,该村464户农民中茶叶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有50多户,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文明新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上档升级,全市初步形成了芭蕉茶叶、板桥党参、白杨生猪、红土魔芋、沙地盛家板栗、三岔童子李、白果山野菜、新塘莼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化格局。
二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促进农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各级各部门干部深入农村,广泛宣传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增强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各村制定了“文明公约”,普遍开展了“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很多农户在创建中明辩了是非、提高了觉悟,摆正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群众在创建中比遵纪守法、比文明礼貌、比思想道德、比学用科技、比勤劳致富,形成了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和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是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在创建中使用干部,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今年,市委将村级组织阵地建设作为文明新村建设的一个重点,全力解决村级组织无办公场所的问题,并以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带动基层组织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实施创建的村中,70%的村党支坚持建设实现“五好”,其中芭蕉乡灯笼灯坝村党支部被省委授予“先进村党支部”光荣称号,白杨坪乡党委被州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农村,帮助农民,支持农业,为农村办了大量好事、实事,真正实现了“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实惠”,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四是以沼气池建设者为龙头,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改善。建沼气池有利于改厨、改厕、改圈,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更重要的是使农村妇女告别了砍柴烧饭,在厨房中类薰火燎的日子,从劳力上得到解放,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