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织金县委、政府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奋斗目标,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级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挖掘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围绕五年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目标,科学制定旅游产业提速计划,助推旅游经济强劲发展。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织金县文化旅游亮点频现,地域文化旅游色彩进一步凸显,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足音铿锵有力,文化旅游呈现一派蓬勃生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劲脉搏正在翻开新时期城乡文化发展新篇章。
突出特色,大力弘扬民族民俗文化
在文化旅游大发展的进程中,织金县突出特色,挖掘民族民俗文化遗产,彰显地方文化亮色,不断开展各类民族民俗文化活动,标识民族文化特色,丰富民族文化生活,凝聚各族人民民心。在各种民族民俗文化中,以实兴海马冲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射弩、阿弓化董长角发苗原生态歌舞及独特乐器“三眼箫”、大平群建苗族风情园、茶店红艳布依族风情村等为代表,充分展示了织金多彩多姿的民族民俗旅游文化。
长角发苗是织金苗族支系中古老而又神秘的一个苗族支系,至今延续着一种古老的以牛长角头饰为象征的独特的苗族文化。据说,苗王战死后,苗族人举行盛大的送别仪式,他们把弓、弩反插在脑后,誓为苗王报仇。以后苗族人用木制长角取代兵器,并作为饰物,一代代传下来。阿弓化董长角发苗在婚嫁、丧葬、跳场等习俗中,形成了原生态歌舞及独特乐器——“三眼箫”,在参加中央电视台十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及西部频道电视大赛和省、地歌舞赛事中多次获奖。目前,该县已将该原生态歌舞的打造纳入县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实兴乡海妈冲的射弩全国闻名。这里的苗族同胞擅长射驽技艺,其中优秀选手曾多次代表县、地、省参加地区以上的有关射弩比赛,据统计,自1982年至2005年,在各级举办的22场射弩比赛中,先后有30多位苗族同胞摘取各类奖牌200余枚,为织金县实兴乡赢得了全国、全省及全地区的“体育先进单位”殊荣,因此实兴乡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射弩之乡”。1986年的资料统计,该乡有苗族400余户,其中爱好射弩运动的就有136户。占苗族户数的30.9%。在实兴的苗族村寨中以海马村的射技为高。海马村的每户人家多的有3支弩,少的也有1支弩,达到户户有弩。有的人家甚至每人1支弩。
保护利用并重文物资源优势凸显
织金历史悠久,县境内名胜古迹随处可见,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从2007年开始该县就积极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2009年共完成32个乡(镇)的实地文物调查工作,共调查不可移动文物148处,其中古遗址18处,古建筑41处,古墓葬19处,石窟寺及石刻2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其代表性建筑36处,其他文物10处。织金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西名楼财神庙,称得上是织金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康熙八年,因平远府城多水,水旺克火,有阴盛阳衰之忌,便建阳旺财神庙镇之。财神庙外观巍峨壮丽,形如坐虎,黑框红壁,青瓦白勾,线条明快,清新悦目,众多木雕灰塑皆突出彝族民间虎头纹饰。全楼有三十六屋脊十八翼角十八铜铃十八小虎,皆为九之倍数。其建设不仅在理念上水火相济,更祈望全县人共同富裕,沿俗而不俗。经国内著名专家论证,财神庙建筑造型层面结构系中国古建独树一帜高峰,其和谐凝重而飘洒轻盈,造型优美而装饰独特,从艺术角度看亦精妙已极,在国内绝无仅有,在国外唯有日本天寿阁类似。
鱼山忠烈宫建于城东形似木鱼的孤山上,树木荫翳,环境秀雅,绝壁环立。半山有亭名且住,取人生张中有弛之意也。顶部原有神女智琼祠,前人常会食之处,每歌迎送神曲。后祠毁重建忠烈宫,道家胜地,主体为黑神庙,供奉唐朝名将南霁云,正殿门匾“惠此南国”,由清代名家严寅亮所书,庙前对厅为碧琉璃精舍,可览古城风貌。庙后有藏书楼,墙饰中西合璧别有情趣。又有鱼池古柏映衬之纪赈亭,两层楼房,纪念民国初年赈济灾荒之事。
东山寺位于城东东山上,东山石质孤峰,高六十余米,三面绝壁。东山寺位于山腰,康熙八年始建。正殿梵帝宫右侧为钟楼,每逢夕阳西下,僧人撞钟,宏声广达阖城内外,为“东寺晚钟”胜景。山上有前人石刻二十余处,以同治年间贵州提督赵达庵题“佩剑披云”和民国年间织金县长王佐题“出岫云蒸”最具品味。山腰有泉清冽甘爽,沁人肺腑,游客直接饮用之外,常有邑人壶装桶汲回家烹茶或冷饮。
文昌阁又名梓潼阁。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木结构建筑,三重檐八角攒尖顶,八翼角底下垂吊木雕瓜柱,各檐翼角下都有碗大铜铃,随风叮当作响。山门前是织金胜景“双潭对镜”,风景优美如画。
为了更好彰显丰富的历史文化、灿烂的人文景观、优美的自然风光,按照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形象,体现历史建筑风貌,美化市民居住环境,创建和谐文明织金的工作思路。织金县在全县掀起了以修缮和开发保护“古城、古镇、古寨、古驿道和古建筑”为主要内容的“五古建设”,2008年以来,启动建设了以安邦彦为代表的彝族文化古镇——官寨古镇的建设,在2010年共筹措资金328.46万元,启动了财神庙、东山寺梵帝宫、回龙庵、杨泗将军庙,文昌宫、文昌阁六个木结构文物点和月华桥、童生桥、回龙桥三座石桥文物的修缮和灯光亮化工程。2011年,恢复重建了玉皇阁、凤栖书院。另外,为了将非遗文化也作为织金旅游发展的一个亮点加以推荐,织金县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摸底普查力度,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110余项。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和传承人评选工作,现已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个,分别为穿青人傩戏、苗族三眼箫音乐艺术、砂陶制作工艺、苗族射弩;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6个,其中民间文学27个,传统音乐18个,传统舞蹈3个,传统美术4个,传统技艺36个,岁时节令2个,民间民俗13个,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2个,传统医药1个。这些非遗文化也有力地助推了织金旅游的发展。
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也给织金进一步打造文化高地,推进建设文化强县吹来了一股春风。
织金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品位的旅游。织金要建设旅游大县,就必须重视文化旅游的发展,目前,全县正在认真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计划,不断完善产业政策,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正在形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据统计,2010年全县文化产业解决劳动力就业3363人,实现产值20811.3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2亿元的3.35%。其中文化旅游业创收高达18000万元,对织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县委、县政府将抢抓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历史机遇,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项目、壮大旅游产业、培育旅游品牌,将文化渗透到旅游方方面面,大力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开创旅游与文化共同繁荣的新局面。“十二五”期间,要全面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继续推进商旅结合、文旅结合、体旅结合、交旅结合、工旅结合、农旅结合等。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项目、壮大旅游产业、培育旅游品牌,将文化渗透到旅游方方面面,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达到33.48亿元。
织金,绚丽的文化正在拓展一片旅游新天地。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