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西游记》中的主题曲,多少年了,这句歌词让多少失意的人 们、痛苦的人们、迷茫的人们重新振作,重新找到属于 自己的方向。可是,路真的在自己脚的脚下吗? ——题记 将有关贫困的零散话语和几张有关贫困的照片,排列组合,凑成称不上文章的文章,意在增强我 们对贫困的理性认识。 贫困,是一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扶贫,是一场道远而任重的抗争。 贫困的特征很明显,人们很 容易感知它的存在,因为生活本身就能告诉我们什么是贫困。
2011年7月20日,帮主与六不道人一行到湘西吉首为系列助学活动《寻找最贫困的山村》实地走 访,原本以为会很顺利,也原本以后这次走访将会与以前的一样,在政府领导的带领之下,到所谓的贫困家庭走一走,看一看,拍一些照片,然后返回长沙,组织大规模的助学活动。但是,这次不然。在六 不道人的安排下,我们没有通过当地政府的情况下,通过网络,通过其他的途径,了解到了一些真实的情况,看到了一些真正贫困的山区。吉首矮寨的家庭村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就是那种一般只能在电视 剧中才能看到的情景,同时, 家庭村也是湘西唯一两个没有通公路的行政村其中之一!
进村的路,这是唯一的一条。
这是我们要翻越的第一座山,比起张家界的天门山,这里更适合让那些“鸟人”们飞翔。
如此一条8公里的路,修修停停,已经过去八个春秋。该公路于2011年6月份完成砍青和测量工作,并确定方案,盘山公 路悬崖及未修完部分造价240万,其他部分修葺60万,总造价300万就可以拉通毛路(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建设方案)。但2011年8月份 家庭村得到的消息却是,公路修建影响到矮寨景区景观,要求改道或 者打隧洞,原定方案不可行。新定的方案造价最低也要500万以上,这里不包含相关土地占用补偿。
当地政府不给修,村民自己没钱再修,悬崖峭壁上的路,是奇迹?还是老百姓的殇?
一间教室,一个办公室,一个老师,组成了某个范围内最小的学校。
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穿上漂亮的新鞋,走在宽敞的马路上?
一双渴望走出大山的眼睛,一个长大后帮村里修路的朴实的愿望。
努力地学习、刻苦拼搏,只为那半山腰的一条路。
他们没有挖土机,更没有铲车,这条路是用手挖、肩挑出来的。
这条路,有的人盼望着,盼望着,都一辈子了。
为了修路,哪怕是妇女们,放下手中的家务活,也算一个劳力,能顶上,就一定顶上。
即使没有起重机,没有吊车,他们用肩膀也要顶出未来美好的生活。
古老的村寨见证了多少历史沧桑?屋舍俨然,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姜,是村民们主要的经济作物,但是有产量?如何才能有销路?
来源:新华网 |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