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发展新型基层社
组织农民抱团闯市场
雄县双堂乡供销合作社
过去的双堂乡供销合作社,虽然没有依法实施破产,但仅靠资产租赁经营生存,基本丧失了为农服务功能。而双堂乡做为传统的农业大乡,甘薯种植面积大、历史悠久、技术完善、产销链条完整,全乡的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就有7家从事甘薯的种植和加工业务。但多数专业社运营还不够规范,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组织功能差等先天不足,成为了制约该乡甘薯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按照基层社组织体制改革要求,在双堂乡重新组建新型基层社,把农民和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抱团闯市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势在必行。
一、依托产业,实施改造
在县社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社以该乡甘薯种植产业依托,以原双堂乡供销社为基础,联合乡域内宏泉、致富等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了新型的双堂乡供销社。同时,由双堂乡新型基层社牵头,联合宏泉甘薯、致富甘薯、义光甘薯、森淼甘薯、民安甘薯、宏杰甘薯、双霞甘薯、顺泰玉米、文林粉条9家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了双堂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员共出资500万元,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
二、民主选举,组建新班
2012年4月,双堂乡供销社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新的基层社领导班子:双堂乡人大副主席王国华为理事会主任,原昝岗供销社主任井卫国为常务副主任,原棉麻公司经理胡七柱、双堂村支部书记胡树新为副主任,张文林等7名从事甘薯种植、加工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理事;陈家柳村党支部书记张圈为监事会主任、冯村支部书记石磊、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张路军为副监事长,宫岗村党支部书记吴军、双堂村村主任王振明、乐善庄村党支部书记张路军、宫岗村村主任何爱民为监事。既明确了政府主导,又突出了供销社主办,还使一大批农村能人通过选举,进入了新型基层社的理事会、监事会,为供销社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补充了新生力量。
通过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了章程、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社员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明确了基层社和社员的权责、义务;同时,健全了办事机构,并依照高效务实的原则,设立了办公室、财务科等,为供销社的规范运营打下了基础。
三、强化服务,推动发展
为了突出新型供销社的组织、经营和服务职能,该社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工作。一是整合资源,抓好经营。1、改良品种,培训技术。与中国农科院、河北农科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基层社推荐优良品种、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现已引进、试栽成功紫薯、豫薯等10余个优良品种。2、实施农超对接,拓宽销路。通过双堂乡供销社的积极联系,目前已经与北京、天津、唐山等20多个大中城市的超市实现农超对接。3、积极吸纳,拓展运行力。吸纳从事甘薯种植的散户20家,实现统一销售,畅通了散户的销售渠道,每年新增甘薯供应1200吨。4、与雄县永盛农资综合服务站等10家农资销售网点实现农资供应对接。农资服务站以优惠5%至15%的价格向社员供应各种农资,此项举动每年可为社员节省农资费用68万多元。二是上下协调,组织得力。新型基层社与农合联乡镇分会、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实现业务统筹、信息共享。三是加强服务,突出公益。通过与农业等部门充分协调,免费为新型供销社社员提供测土施肥服务,提取土样21个,受益薯田达18000多亩;同时抽调供销系统的农技人员、土专家等6人次,先后3次通过集中授课的方式,将甘薯育苗、田间管理等技术无偿提供给从事甘薯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散户等,参训人数累计180人次。
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运行,双堂乡新型供销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结合该乡产业特点,积极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开展甘薯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目前该社社员已发展到230多户,甘薯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各类家禽8种,农合组织覆盖率达到100%,辐射带动农户1000多家,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元,助农增收100余万元,成为全乡农业产业化的新亮点。二是通过组建新型的双堂乡供销社,把从事甘薯种植、加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了起来,实施联合发展、资源共享,抱团从事甘薯种植、加工,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带动了该县甘薯品牌的推广,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新型基层社的建立和良好运行,改变了群众对供销社的传统看法,都积极参与供销社的经营活动中来。(合作指导处)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