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 打造新型基层供销社
满城县方顺桥镇供销合作社
一、改革背景
原方顺桥供销合作社位于满城县方顺桥镇东方顺村,占地2.8亩,经营副食、百货、针织布匹、化肥农药、废旧物资回收等传统业务。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方顺桥供销社业务经营受到一定影响,逐步失去竞争优势,方顺桥供销社废旧物资回收业务也随着镇政府治理攻坚、腾笼换鸟、产业对接三大战略被关停、取缔。方顺桥供销合作社原有在册干部职工37人,除少数职工长期租赁门店继续经营外,大部分职工下岗另谋职业,该社实际上处于瘫痪状态,名存实亡,基本丧失为农服务功能。
二、主要做法
2012年4月,在方顺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县供销社牵头联合当地具有一定影响的2个果蔬专业合作社组成方顺桥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开始重建基层社。
(一)深入调研,抓住产业转型契机。由于诸多因素,该镇原有的有色金属、电力器材、塑料制品等产业优势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为加速产业转型,该镇深入推进减排治理、腾笼换鸟、产业对接三大战略,陉阳驿、小赛等10个村被列入国家级标准粮田建设项目,2万亩耕地实施了玉米统一供种工程;成功引进了投资15万元的浅水莲藕试种项目,建成了占地300亩的小赛绿海无公害果蔬基地,拥有专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和300多个日光大棚,基地出产的赛宝牌草莓和无公害西红柿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成功引进糯玉米深加工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糯玉米种植2000亩。2010年引进山东寿光蔬菜种植技术,在大赛村规划启动了投资1000万元,占地300亩的富赛蔬菜产业示范园一期工程,带动群众发展特色种植成为了全县蔬菜产业示范基地。然而,由于农民的弱势、发展的无序和组织的缺失,该镇迅速发展的蔬菜产业,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应得的实惠。因此,镇政府和农民都迫切需要成立兼具经营、协调管理和服务于一身的合作组织来解决上述问题,供销社是最合适的人选。为此,县供销社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主动接洽当地蔬菜专业合作社,很快达成组建新型基层社,推动蔬菜产业发展的共识。
(二)因势利导,组建新型方顺桥镇供销社。县供销社组织专门力量,在走访、调研、协商的基础上,联合当地带动力强、规模较大、具有一定影响的绿赛果蔬专业合作社和富赛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蔬菜经济人,注册资金1000万元,吸纳农民社员300余个,按照合作制的原则组建了新型的方顺桥镇供销社和方顺桥镇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同时,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了章程及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财务管理等制度,规范了社员的权利和义务。经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方顺桥镇供销社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主任由大赛村委会书记、富赛果蔬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王造兰担任,监事会主任由孙福乐担任。
(三)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一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联系县农业局蔬菜技术推广站,聘请技术专家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二是开展科学技术示范。研究培育引进各种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并组织社员进行现场观摩。三是开展农资供应服务。共同采购知名厂家农资,对社员农户实行统一厂价农资供应,帮助社员统一选种、选肥、选药。四是开展农产品购销服务。在供销社的统一协调指导下,对社员开展五统一服务:即统一安排种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收购产品、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销售。
三、成效
新型基层社的建立,不仅为农民提供了系列化的服务,也进一步拓展了供销社的发展空间,彰显了供销社的地位和作用。
(一)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方顺桥供销社的建立,实现了各成员单位信息、技术、市场、收益等资源的共享,农民成为了基层社组织体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该社自成立以来,发展无公害基地900亩,日光温室大棚385个,小拱棚150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00多家,菜农近1000人。
(二)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依托蔬菜产业,组织各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的新型基层社,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拉近了与农民的距离,密切了与农民的关系,践行了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宗旨,在发展一方产业,富裕一方农民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得到党委、政府的认可。
(三)树立了供销社新形象。新型基层社成立后,促进了当地蔬菜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彰显了新时期供销社的地位和作用,树立了良好的新形象。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