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促发展 创新见成效
定州市大鹿庄乡供销合作社
一、改革背景
大鹿庄供销社前身为丰宇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位于大鹿庄乡,占地50亩,拥有800多平米集办公、培训、实验、住宿为一体的科研办公楼一座,680平米恒温种子储存库2栋,固定资产2000万元。现有干部职工18人,中职以上农业技术人员6名,社员43名。主要开展蔬菜种植和黄瓜、豆角、西红柿、白菜种子繁育等业务,拥有生产、繁种基地1万亩。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产业政策带动下,种子繁育产业得以迅猛发展,但是恶性竞争、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也突显出来。乡政府和农民都迫切需要成立兼具经营、协调管理和服务于一身的合作组织来解决上述问题,在这样的背景和基层社组织体制改革政策的推动下,大鹿庄供销社应运而生。
二、主要做法
1、吸纳能人入社
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特点,以组织座谈会的形式,在当地农民和经营大户中广泛宣传基层供销社的组织体制改革措施、良好前景和加入基层供销社后的独特优势,依托丰宇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先后吸纳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和社员43名(农民社员比例达到了93%),募集新股517.5万元。
2、建立新组织
新的大鹿庄供销合作社成立后,于 2011年11月16日召开了第一届社员大会,选举产生了大鹿庄供销社第一届理事会、监事会。新一届理事会主任由原丰宇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霍志新担任,13名农民大户和产业带头人为理事和监事。大会还通过了大鹿庄供销社章程、财务管理,民主议事等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依章办事。根据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立了办公室、资产管理部、市场经营部等职能部门。
3、确定发展目标
大鹿庄乡历来就有种子繁育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现有杂交种子繁育基地1万多亩,带动农户1万多户,销售范围涉及定州、安国、望都、清苑、博野等5个县13个乡镇的130个自然村。为此,新型基层社确立了以种子繁育为主导,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出口数量。
4、严格的管理和分配制度
一是民主管理。拿到蔬菜生产和繁种订单后,首先召开理事会,监事会列席参加,把生产、繁种订单的品种、面积和价格等情况向大家公布,让大家广泛发表意见,提出合理化建议。然后将会议情况向广大社员公开,在充分征求社员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全年生产和繁种计划。
二是责权结合。采取三级分包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并严明责任。管理人员负责生产、繁制种环节的技术指导、繁制种器材的发放和种籽收购并发放货款。社员必须严格按照技术人员指导的操作规程进行生产。谁造成损失追究谁的责任,同时给予经济处罚。
三是风险共担。由于繁种风险大,该社采取了股份风险金的办法,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每人可入5-8股,社员以土地、资金入股,股金300元,保证合作社的发展生命力。
四是利益共享。对社员,采用以产定收的办法,让多劳者多得实惠。基层社拿到订单后,提取收购价的10%作为基层社的管理费用和发展基金,然后与农户签订协议。力争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基层社快速发展的双赢格局。
5、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
蔬菜生产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杂交制种采用国内技术领先的黄瓜网室栽培杂交制种规程和外贸制种番茄保纯技术规程,繁育蔬菜品种已达130多个,每年繁育黄瓜、番茄、白菜、茄子、西瓜等瓜果蔬菜种子6000多吨。该社在农业投入品采购和供应方面实行严格的统一制度,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低于市场价销售给社员,困难户可以赊销,收购产品时扣除。该社采取基层社+基地+社员的经营方式,实行责、权、利分担的管理模式,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6、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
(1)技术支撑体系:建立起了基层社&rarr基地&rarr农户三级技术网络和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为方便广大农民学习,购买了科技服务车一辆,安装了电视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脑等播放设备。配备了实用技术光盘130多套,并聘请河北农科院耿保进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刘世雄教授等8名专家教授作为基地的技术顾问,定期到基地进行技术讲座,传授新成果,普及新技术、培训新社员。已推广新技术16项以上,推广新品种30多个。
(2)蔬菜种苗繁供体系:发挥蔬菜繁种基地优势,实行制种-供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利用现代工厂化育苗设施,保障蔬菜生产用苗。推行农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保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和种子的生产供应。对生产基地建立种植和杂交种子档案,实行微机化管理。并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模式成立销售集团。
三、主要成效
1、经济效益:供销社带动农民进行蔬菜繁种,每亩可创收6000元左右,投资利润率达148%。社员人均收入均在6000元左右,比定州市农民人均收入的4200元高出43%,杂交制种面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生态效益:通过项目实施,禁止高毒、高残留、激素类农药和硝态氮肥的使用,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减轻对水源、土地、大气的环境污染,生存环境明显改善,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社会效益: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延长了产业链条,使广大农民变农闲为农忙,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为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科技人才提供了阵地,促进了社会稳定,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合作指导处)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