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舒城县东方粮油合作社理事长葛义学的创业故事
时间:2013-04-24 10:15:47来源:作者:刘毅

  

中等身材,清瘦精干,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看上去像个知识分子,可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就是安徽省舒城县东方粮油合作社的理事长葛义学。葛义学今年34岁,家住舒城县城关镇高塘村,说他是农民,他又不同于那些普普通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耕种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农民,他是有梦想、有思路、重科学、敢闯敢试,想在广袤的田野成就一番大作为的新型青年农民,通过几年来的拼搏,他由高中刚毕业不知何去何从的懵懂青年变为拥有100多会员的舒城最大的粮油合作社“掌舵”人,先后被安徽省委省政府评为安徽省农机大户标兵,安徽省农民创业带头人,被六安市评为市级青年致富带头人,市科技特派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为实现梦想都有一些动人的故事,葛义学的故事动人之处在于他对人生的筑梦是如些平凡,追梦的决心是如此坚定,圆梦的过程是如此精彩。

筑梦,志在乡野当农民

1999年,成绩优秀的葛义学高考差几分而回乡,他父亲问他今后有什么打算,他说:“就在家和您一样当个农民”,当时他父亲就火了,训斥道:“没出息,别人都外出打工、做生意、当小老板,你在家当农民能干出什么个名堂。”周边邻居也说,“现在哪有青年小伙子甘心在家务农呀?”同龄的伙伴们也都劝他、邀请他到外边去闯一闯。然而性格倔强的他并没有改变主意,他认为,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住在农村,只要自己有知识,务农同样能干出一番事业来,一样能够有出彩的机会。于是他毅然决定扎根农村,投身农业,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来实现自己的新农民梦想。

追梦,“创业田”里勤耕耘

葛义学所住的高塘村是城关镇的农业大村,村里有耕地3000多亩,然而该村地处偏僻,距离集镇较远,偌大的一个村竟然没有一家农资服务部,农民用的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都要到近10里路的孔集街道购买,不方便,加上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在家留守的农民主要是老人、妇女,购买化肥等农资很吃力。于是他与自己意见不一的父亲商量,开办一家农资门市部,拗不过儿子的父亲同意将自家堂屋腾出来让他开办。起初,村里农民不相信他,认为他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不懂种田,不愿在他那购买农资。他就边开农资门市部,边买来大量农技书籍进行学习,掌握水稻、小麦、油菜等种植技术规程,以及农药、肥料使用知识,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种田“老把式”请教,与当地农民交朋友,渐渐地,他与当地农民熟络起来,多数农民都到他那购买农资,他生意也渐渐红火起来。

通过学习农业技术,熟悉当地农业生产环境,他看到村里农村都是一家一户组织农业生产,农民岁数又都较大,文化水平不高,科学种田能力弱,而且农业生产条件差,多数实行水牛耕作,甚至有的人家还是用锹和锄头耕地,劳动强度大,生产力低。为此,他于2001年购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帮农民代耕,通过两年代耕和农资服务,葛义学既偿到了甜头,也使他看到农村家庭式生产、放式作业,以及农民素质低,对新科技、新品种、新技术难以接受,农业发挥不到效益,实现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接着实行种粮补贴,这时开始有一些外地人到舒城来承包荒地进行种植,葛义学从中受到启发,他想,农业种植,一家一户难成气候,为何不把农户都有偿流转过来,进行规模化种植呢?于是他从2007年开始,通过做本村民组一些群众的工作,以每亩240元的租金从农民手中流转50亩土地进行小规模经营,其中种粮补贴全归农民所得,当年收获稻谷3.5万多公年,获纯利近2万元,被流转的农民既得到租金、补贴资金,又腾出时间在周边企业、工地打工,收入较以前有大的提高。第二年,一些原先不愿流转的农民登门找葛义学要求把土地流转给他,他通过村委会出面,依法流转了农民土地300多亩,手中土地多了,仅靠一台手扶拖拉机耕作根本忙不过来,于是他拿出全部积蓄并向亲朋好友借来10万元,购买一台东方红大马力拖拉机和一台手扶式插秧机,通过一年的科学和规模化种植,规模效益凸现出来,当年就收回了购机成本。2009年,他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增添大型农机具,在实行自己规模化种植的同时,还利用大型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为周边一些农户和种粮大户服务。

俗话讲,单木难成林,独帆航不远。葛义学在进行规模化种植,以及在购买农业机械时,由于单独行动吃了不少亏。他在规模种植中,农作物成熟,急需收割卖出时,却时常受到粮商的压级压价,农作物大面积同时成熟,自己农机忙不过来,急需别的农机帮忙时,又受到别人抬价收割,另外,在购机时,由于一次只买台把农机,价格贵不说,售后服务还经常跟不上,农机作业中受到损坏,厂家因只有台把农机,不愿专程来修。为解决这些难题,葛义学与周边同样受这些问题困扰的一些种粮大户经常在一起商讨解决办法,最后大家决定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抱团发展。2010年,葛义学与周边的叶海银、高尔分、严新明等15个农机、种粮大户共同出资100万元,组建了舒城县第一家农业合作社,取名为东方粮油专业合作社。经过3年发展,合作社象滚雪球般发展壮大,截止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50家,流转土地2万多亩,整合各类农业机械70多台套,葛义学亲自担任理事长,由原先他单打独唱变成团体大合唱,为他实现自己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合作社成立后,在葛义学倡导下,实行合作社内部种植水稻、小麦一律采用“八统一”管理模式,即:一是统一实行标准化种植,保证食品安全,他们将2万多亩水稻全部按照《安徽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规则》进行种植,确保生产出的水稻达到绿色食品要求。二是统一土地流转,便于机械化操作,他们把农户要求流转的土地集中在一起,农户要求自家耕种的口粮田也归集成一片,避免插花田,方便大户和小农户耕作管理。三是统一供种,合作社内部选用的水稻、小麦种子全部是皖审或国审(含江淮区域)的优良品种,他们还每年选用一批符合条件的品种进行试种,良中选好、好中选优,为来年大面积种植提供依据。四是统一测土配方施肥,按照舒城县土肥站提供的测土配方依据科学施肥,做到土地缺什么补什么,每亩比其它农民常规用肥花费节约25元。五是统一病虫害防治,利用县植保站病虫情报并结合实际,对合作社内的所有田块实行统一购买农药、统一配置、统一防治时间,合理使用农药,提高防治效果,还杜绝了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六是统一机耕、机育、机插、机收。七是统一组织收购、销售,由于散户和粮商议价能力有限,合作社集中和粮商谈价格,每斤稻谷比市场价能高出3至5分钱,每亩增收达30至50元。八是统一秸秆还田,合作社内所有的水稻、小麦秸秆严禁焚烧,就地还田,既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地肥力,又避免了焚烧对环境的影响。

合作社成立后,在葛义学组织下,还干了几件大事,一是他组织社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先后到省内霍邱、凤台县参观了现代化育秧工厂及配套设施,到江苏泰州及淮安考察了国内先进的机插秧基质育秧现场和育秧基质肥料生产技术,到盐城考察了育秧成套机械生产厂家。通过参观考察,让社员直观的感受国内先进的机插稻栽培配套设备及技术,使他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从而更加坚定对推广新技术的信心。二是投资近20万元在舒城县首家建成4000平方米工厂化育秧基地。开展流水线播种后绿化育秧,实现了育秧标准化、规模化、供秧市场化、订单化,有力的推进了全县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2012年,他们合作社首次承办了全县工厂化育秧现场会,取得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三是于2012年组织合作社插秧机手作为六安市机插秧代表队参加全省11个地市在滁州全椒举办的安徽省第三届机插秧大赛,通过预赛、决赛,近40名农民机手紧张的角逐,结合机插秧栽插质量、机手的熟练程度及速度综合评分,荣获大赛第三名,获得了三台担架式机动喷雾器的奖励,随后葛义学还接受了《安徽日报农村版》及《安徽新闻综合广播》等媒体记者的采访。四是组织70多台套农机大军浩浩荡荡先后到淮北、蚌埠、山东等地开展农机服务,既得到一定经济效益,也展示了六安新型农民的形象。

葛义学十分重视农业新科技的应用,注重从科技、品牌中要效益。2012年,他通过县农委领导介绍,与中科大苏州研究院取得联系,利用该院研究新成果,与其合作试种有机硒水稻100亩,到秋成熟后,经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检测,每千克大米含硒量在220微克以上,超过国家标准,1.5公斤有机硒大米含硒量相当于市场上销售的一盒富硒保健品。为了拓展销路,提升产品附加质,结合合作社采用绿化食品规程种植水稻产品,他选择了县内最好的大米加工企业进行精细加工,并申请大米品牌注册,将有机硒大米注册为“米乡情”牌,将生态大米注册为“稻田阳光”牌,每个品牌产品都进行精美小包装。2012年下半年和今年春季,他带着这些小包装大米先后参加了六安、合肥、上海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参展期间,他的有机硒大米被抢购一空,生态大米也是旺市销售,笔者问他大米价格咋样,他笑着说:“有机硒大米在上海展销卖到26元每公斤,生态米7元每公斤,上海人还说不贵呢!”如今,葛义学还开起了网店,做在家中销售自己的大米,生意相当红火。

每个人的创业路都不是平坦的,葛义学的创业路同样遇到过挫折,同样有很多困难要克服。2011年,葛义学在探索使用最佳的机插秧除草剂时,由于选错了除草剂,致使100多亩水稻绝收,300多亩水稻减产,经济损失达10多万元。说到难题,葛义学介绍,他目前存在3个方面的难题,也是广大农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的难题。一是土地流转规范难。由于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多数与村民组、甚至农户直接签订合同,合同期限较短且年限不统一,加上市场价格波动,老百姓信誉度参差不齐,使合作社不敢在农田投入过大,包括各种农业机械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另外,希望政府部门加大农田基础建设力度,方便农业大户开展规模化种植。二是劳力使用难,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年轻人不愿干,务农的多是年老体弱的,加上农业生产季节温度高,大户用工存在老年农民中暑、中毒等风险,建议有关部门将农业全作社用工与企业用工一样看待,设立农业用工意外伤害保险。三是融资难,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合作组织是新型组织,各类银行普遍对此兴趣不大,农业机械、农业保险保单、租赁办公场所、土地流转合同等均不能作为抵押来贷款,他希望应由政府牵头,实现银行现农业合作社对接,解决农业合作社的融资难问题。面对这些难题,葛义学没有气馁,而是一有机会就向当地政府、涉农部门反映,得到当地政府支持与帮助,一些难题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正在极力帮助解决,这令他感到十分欣慰。

圆梦,向现代家庭农场主进军

据葛义学介绍,他对今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十分感兴趣,一连看了六、七遍,特别是中央首次提出现代农业“四化”同步和家庭农场他十分向往。他说:“通过几年创业取得了一点成绩,年收入几十万,买了新房,娶了新娘,生了儿子,开了轿车,生活很幸福,但梦想无止境,奋斗没终点,未来我要当中国第一代现代农业家庭农场主”。据了解,葛义学正在学习现代农业物联网等新知识,下一步他决心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组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以及加工、销售一条龙操作。笔者问葛义学:“你认为你的梦想能实现吗?”,葛义学满怀信心,用带有孩子气的滑稽幽默表情和日本式的中国话说:“党的政策这样好,各级政府这样关心扶持,只要不懈努力,我实现梦想的信心满满的,希望大大的……!”

愿葛义学“耕耘” 人生的梦想早日成真。(周志军)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