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沁县丈河上村:设施蔬菜让菜农变身“企业员工”
时间:2013-07-29 01:19:43来源:作者:方同
连日来的阴雨绵绵掩盖不了沁县定昌镇丈河上村丰收的喜悦。眼下正值大棚青椒壮果的季节,每天,数以万斤的青椒从这里运往广东、福建、广西、上海等沿海城市。皮薄肉厚大青椒不仅刚落地就找到了婆家,较往年相比,身价也翻了一番。

从2011年起,这里的上百户村民完成了身份的转变,由普通菜民变成了企业员工,从此不再发愁自行种植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成为了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固定收入者。短短两年时间,这个小村庄为沁县的一村一品画上了最生动的一笔。

7月10日,长治地区的雨已断断续续下了多日。频繁的降雨赶走了沁县定昌镇丈河上村仲夏的燥热,却不曾阻挡村民们忙碌的脚步。数百亩的蔬菜大棚里早已郁郁葱葱,在雨季的氤氲湿气里,不时散发出淡淡果香。

上午9点左右,丈河上村村民卫万平赶到村里的设施蔬菜园大棚里采摘青椒,因雨天的缘故,他比前几日来得晚了许多,不过一进棚,他便挽起裤腿干起活来。像这样的蔬菜春秋棚村里有103个,这几天,每个大棚每日能产200多斤青椒。昨天一大早,太谷的一家菜商就收走了一车青椒。这个季节,山东、河北一带的青椒已经收过了两茬,现在我们这里的青椒正是销售时候。卫师傅笑着告诉记者,目前,棚里的青椒还处在壮果期,这一茬应该还能坚持10天左右。从端午节至今,丈河上村设施蔬菜园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菜商前来采购。一车车的青椒、西红柿被销往到全国各地,并由深圳等地转手远销香港。

人均二亩菜,一年翻一番,这是定昌镇党委书记、镇长杨宏斌两年前为丈河上村定下的发展思路。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优势,丈河上村于2011年秋季开工建起了设施蔬菜园区。该园区依托长子一家农产品龙头企业,通过让当地村民土地使用权实现有偿转让,农业企业集团公司规模化种植,品牌化经营,促进当地农产品的市场化,从而实现丈河上村村民田地收益的最大化。

200亩日光温室,200亩春秋棚,300亩发展大田蔬菜,300亩中药材两年过去了,地肥水美的丈河上村建起了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园区内不仅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也具备了从种苗繁育到规模种植全产业生产的条件。目前,园区采用的是猪-沼-菜三位一体循环模式,所有种植均实现了有机农业生产。

与此同时,随着丈河上村的蔬菜设施园设施不断完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本村的蔬菜产品也逐渐开始在品牌化效应中受益,销售范围由本土逐渐向全国市场延伸。

受季节和气温影响,今年我国南方大部分蔬菜受病虫害影响较多,产量大幅下降。另外,近期山东、河南、河北等北方蔬菜大省青椒随季节相继退出市场,诸多因素给丈河上村的青椒上市带来了一次不错的机遇。丈河上村设施蔬菜园的沁县青青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孔凌云说:今年的蔬菜市场行情比较好,你看这地里的大青椒,大部分都会卖到上海、广州、南宁等沿海城市,收购价格由去年的一元钱左右涨到了两元多。现在大棚里种植的已经是第二茬了,下一季这里准备种北瓜,如果没啥大的病虫害的话,应该也是个好收成。他告诉记者,再过两周左右,大棚里的西瓜就该大面积上市,这些瓜主要销往长治满足本地的市场需求。

村民卫进保说:我们家有15亩地,其中10亩租给了长子老板,自己还种了5亩玉米。夫妻俩都在地里打工,从四月份到现在,估计能干8个月。我一天挣50块,她30块,一年下来家里能收入2万多元。

杨宏斌说,目前园区采用的是一种以公司租地种植,农民打工挣钱的模式经营。这种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农民自行种植的风险,保障了农民利益。全村每年仅租地、打工两项户均即可收入1.8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

对于设施蔬菜园未来的前景,杨宏斌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伴随着蔬菜产业的不断壮大,下一步园区计划投资300多万元,建设年产3000万公斤的脱水蔬菜加工厂。届时,项目投产后可辐射带动周边1万亩以上蔬菜基地,解决当地农民卖菜难的问题,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十二五期间,丈河上村将力争建设成为沁县的有机蔬菜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

一直以来,沁县都是我市传统的农业县,地肥水美,气候昼夜温差大,发展农业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面对当前中央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和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空前机遇。丈河上村,这个离县城几十公里的百户村庄成为沁县各乡镇深入挖掘绿色优势、水土优势、环境优势和品牌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培育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一个缩影。

望着这个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飞速发展的小村庄,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它还将会给人们带来更多惊喜。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