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记者来了,能不能也到俺郊区小村瞄瞄。这两年,俺村里也是好事涌来挡不住,你肯定不会白跑腿。盛夏,记者到山西长治市采访,偶遇郊区东沟村支书崔士钧,他的话令记者动了心,前去看个究竟。
老村子变花园,农家乐大把赚钱
这就是俺村,是不是像个大花园。一进村,记者看到:整饬一新的房屋白墙红瓦,村路四通八达,老人在树荫下乘凉拉话,孩子们在花坛四周撒欢
沟东村共有560多人,以养殖业为主,去年人均纯收入7100元。崔士钧一路介绍,过去村里村外垃圾遍地。这两年区里下力气抓新农村建设,村里彻底变样:村庄硬化美化亮化了,种了各种树木花卉,四季花花绿绿,好看得很。自来水、下水管道都铺到农户,还建了文化园、休闲广场,安装了路灯。
城市郊区往往是个三不管地段,一直给人的印象是道路坑洼、尘土飞扬、环境脏乱、气味难闻。眼前长治市郊区的全新景象,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吃吧喝吧玩吧天然氧吧,游好住好歇好农家乐好。瓦窑沟村路边的这条标语,令人顿生好奇。这是俺村秀才们编的旅游广告。村支书杨掌印说,这两年清理垃圾150多万吨,垃圾场栽了花草树木,成了绿色生态庄园。环境好了,城里人乐意来玩,村民办农家乐的劲头很足。他们借助城郊优势,正在打造集养生、餐饮、娱乐、采摘、观光农业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业。目前农家乐已发展到20多户,户均年纯收入5万多元。
我家专门种了2亩菜供自家的农家乐,城里人特爱吃。站在新建的二层农家乐小楼前,瓦窑沟村民侯文书满脸喜悦。他家4口人,每年能收入10来万元。
区长金所军说,不能让郊区群众住在城边干眼馋。区里平均给每个村拨了200万元,用于旧村改造,铆足劲干了两年,现在所有的村面貌都焕然一新。
刨地的挣上工资,土百姓住上洋楼
走进霍家村村民住宅区,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眼馋心热。一栋栋别墅般的二层小楼依山而建,整个小区花团锦簇,绿树掩映。一共是190多栋,全村764口人都住在里面了。49岁的村支书霍松青说,小区通过以企带村分6批陆续建成。
俺这小楼450平方米 ,自己连买带装修花了20多万块,其他都是集体给补贴的。坐在宽敞的大客厅里,46岁的主人王志远说,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洋楼,而且他还能在村企业上班,月月拿1万多元工资。老父亲闲不住,每天遛遛腿,打扫小区卫生,每月也拿好几百块。全家5口人每年收入15万多元。
和霍家村媲美的还有相邻的南村,村支书申跃文介绍,他们的新村建设2006年启动,目前已建948户,村民已陆续迁入新居,每户都是400平方米左右小楼。工程总投资5亿多元,其中村集体就投资3.5亿多元。
这楼房住着是宽敞,就是老婆搞卫生费劲。37岁的南村村民沈彦波笑着说,他家7口人,小楼380平方米,2010年就搬进来住了。房子成本价是40万元,自己只掏了6万元。他家有3口人在村企上班,每人每月拿两三千元工资,过去羡慕干部工人月月有活钱,如今咱工资也不比他们少。
农民变成股东,年年都能分红
俺也不知道俺该是啥身份,反正是又拿工资,又分红。沈彦波得意地说,他家7口人就有6口人在村企有股份,去年仅红利就分了6万元。这几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分红也在逐年提高。这全仗着市里、区里对村企的扶持,特别是俺们有个好支书、好董事长。
乡亲们都富裕,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咱干得才有劲,有意义。申跃文说。郊区的南村和霍家村都是以企带村的典型。南村的南耀集团和霍村工业园都是股份制企业,企业股份制改造时在册的村民都有股份。村民既是股东,多数又是企业工人。申跃文和霍松青既是村支书,又是企业的董事长。
目前,南耀集团已形成煤、焦、电、化等为一体的新型循环经济产业格局,去年产值达40多亿元,上缴税金4亿多元,全村股东共分得红利2700多万元;霍家工业园主要是煤化工,去年销售收入15亿元,上缴税金5658万元,全村股东共分得红利500多万元。企业发展得好,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两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也日渐完善,幼儿园、医院、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超市、酒店、公园等村民抬脚就到。
区委书记王辅刚说:只要心里有百姓、想干事、路子对,各项事业的发展快得很。这几年,区委区政府一手抓经济转型升级,一手抓民生,郊区变化很大。去年财政收入达到近31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61万元和1.1万多元,增长14.2%和17%。群众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也都有了很大改善。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