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供需信息
创新机制谋发展 服务社员求共赢———江苏省如皋市寿奉稻米专业合作社合作富民
时间:2013-07-29 01:30:46来源:作者:张海

  如皋市寿奉稻米专业合作社是在2004年6月成立的如皋市白蒲稻米协会的基础上,于2007年7月工商登记成立,当时仅有社员8人,注册资金90万元。2009年8月工商登记合作社社员增加到458人,注册资金为548万元。合作社现有水稻种植基地3万多亩,与基地农户订立收购合同,保护价收购,下设大米加工企业四家,拥有寿奉和蒲塘两个自主品牌,产品主要销往上海、福建和苏南等地区的超市及大中型厂矿企事业单位,年销售大米万吨左右,年盈利240万元。合作社先后被评为省级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11年度质量信得过单位和国家级全国农民合作组织示范社。
  一、坚持民主管理、财务公开,提升管理水平
  合作社于2011年10月召开理事会和社员代表会修改章程,参会人数达384人,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及理事长,充分体现了“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的原则。合作社成立以来,资金进出严格按照财务纪律执行,每个入社社员从入社之日起都建立个人账户,每发生一笔往来都在账户中体现,每笔收支从几元到几十万元都由理事长一支笔审批,所有往来账册全部装订成册,归档备查,每季度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对全社往来进行公布,年度张榜公示,让每位社员随时了解合作社经营收支状况和个人利益情况。合作社档案按照“六有”标准进行整理归档,做到查有线索、找有依据,维护了档案资料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安全性,更好地为壮大合作社经济发展服务。
  二、加强学习培训、多式服务,提高社员凝聚力
  合作社利用春节前后的农闲时间,组织社员代表于2012年2月20日至25日去大丰、射阳、山东等地参观学习,4月6日至12日组织销售科到上海、福建、苏南等地经行市场调研,并邀请江南大学讲师4人,对合作社社员进行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等全方面的辅导培训,努力使社员成为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
  今年来,合作社在原有16个销售窗口的基础上,上海、福建又增设销售窗口11个,其中大型超市4家,市场门面7家。到目前为止,合作社销售从业人员达到63人,进行包干负责单独核算,年人均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合作社的收购专业队共吸纳机动三轮车300多辆,从事社员及周边农户的农产品收购、短途运输,解决剩余劳动力300多人,人均收入达3-5万元。在458户社员中选出5名踏实肯干的贫困户,用合作社资金给他们添置机动三轮车,在农闲时期让他们收购农副产品,并让他们懂技术,会经营,参与产品结构调整,经过一系列帮扶举措,贫困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实现了脱贫。社员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周边村村民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对本社社员以外的农户实行订单式种植,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共签订稻谷种植收购合同近10万亩。为达到安全标准,安排茬口播种期,为社员提供肥料配比数据,生产基地进行土壤测试。为了提高稻米产品质量,合作社和江南大学、扬州大学、淮海农场、大丰农场等农业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专门配置内部巡查员等管理人员12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6名。通过多型式服务、多渠道增收,在合作社现有458名社员无一人退社的基础上,还有很多农户迫切要求加入本社,在农民心中,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之家。
  三、加强与民合作、集约生产,实现合作共赢
  合作社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要在传统水稻种植模式上求突破、在种植技术上求发展、在产量和品质上求提高、在种植收入上求增加、就必须创新举措,加大投入。2011年探索以社会化管理模式进行有机稻米培育,社员增收效果不太明显。2012年2月,经理事会讨论,召开全体社员大会,宣传国家农村经济政策,分析粮食种植、粮食消费面临的新形势,开展市场分析和算帐对比,认为集约化种植有机农业是提高水稻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向。经社员大会表决通过,决定投入190万元、流转土地518亩进行有机稻米培育,通过稻田养鸭吃虫(共养三期,每期4500只,共13500只,每只净收入5元,净收入达6.8万元)、诱虫灯灭虫、施用有机肥料等生态种植,使稻的米质和亩收入成倍增加,每市斤稻谷在8元左右,亩收入可达到4500元。在推进过程中,全社齐心协力,从土地流转、田块平整、种子选购、邀请专家有机认证,都严格按照有机稻米生产要求种植,2012年底,已通过有机转换期认证。今年,合作社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目前共流转土地832亩作为示范种植,确保年底社员人均收入净增加5000元以上。
  为了提高品质和有机稻米加工、销售的管理,目前正筹建有机稻米专业加工车间并申报有机稻米产品认证。实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真正做到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在合作社成员之间,加强技术、信息、商标、生产销售的互动,进一步做大做强稻米产业。继续服务好社员,完善机制,形成以加工为主体,以种植基地和产品营销为两翼的产业经营格局,努力打造省内领先,国内增强的产业模式,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加工、集约化经营的产业目标。
  合作社的规范运作,收入逐年递增,经济效益显著,社员分配喜人。2010年经营利润145万元,社员二次分配86.4万元;2011年经营利润152万元,社员二次分配96.3万元;2012年经营利润249.67万元,社员二次分配157万元,入社的农户人均增收2580元。实实在在体现了办社在农村,增收为农民。
  五、坚持党建强社、引导提升,强化组织保证
  合作社经镇党委批准于2010年成立了寿奉稻米合作社支部,全社共有党员18名,年龄在30岁到50岁之间,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名,高中学历9名,初中学历4名。支部成立以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严格把握党建工作的实质和灵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毫不动摇的把政治引导放在首位,教育和引导党员,切实把讲政治、顾大局、识大体的要求,武装到头脑中,落实在行动上,形成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每月召开党员会,把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国家法律作为重要职责。二是着力素质能力的提升。把学习当成提升素质能力的前提,大力实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人生需要,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历史文化知识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使空乏的头脑丰富起来。三是注重工作作风的转变。在提高工作效能上下功夫,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着力培养“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的作风,敢于担当,勇于作为,说到做到,说好做好,全社以党员为榜样,定好的目标要落实,定好的任务要实现,绝不迟疑,绝不拖拉,绝不耽搁,抓住机遇,雷厉风行,在合作社建设上取得效果。通过党建强社,以组织的保证,推动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