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骄傲的记忆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种植薄荷、加工薄荷、发财薄荷”是安徽省阜阳市最为响亮的口号之一。到1995年,全市薄荷种植面积达40万亩,薄荷油产量4000吨,仅主产区太和县的薄荷油年产量就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年产值6亿元。因此,这里曾有过“世界薄荷看中国、中国薄荷看太和”的美称。
在阜阳,薄荷也是当地供销社参与的农业产业中最为风光和骄傲的农产品。太和县乡镇供销社的老职工说:“1996年底至1997年初,是薄荷油市场最辉煌的时期,薄荷油达到每公斤500元的天价。家家种薄荷,户户谈薄荷。供销社天天围绕薄荷转。”
在1996年的总结会上,阜阳市副市长这样说:“仅太和县供销社的薄荷油、薄荷脑全部出售,就可以获得4亿元,创利税8000万元。”
阜阳市供销社的老业务科长回忆起那段历史都很激动:“供销社垄断着大部分资源和出口权,计划种植,当时供销社风光的很,一夜之间盈利几千万元,一夜又能跌几千万元。”还有人回忆说:“太和县供销社当年赚钱买了8台红旗轿车,送给8个基层社。他们开着车,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到河南林县、东北辽宁去参观考察。”
因何失去了风光
然而,好景不长!红红火火的薄荷,很快就失去了头上的光环,不少人亏本、不少人倾家荡产!当时年种植薄荷达5万亩的乡镇,而今已被满地的麦苗所取代。
安徽巨邦香料公司的韩秀女士回忆说:“1997年春开始,薄荷油价从80万元跌到10多万元一吨,持续低迷8年。太和县薄荷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5年更是少得可怜。”
如此大的震荡,人们不禁要问:薄荷,到底怎么了?
太和县薄荷种植户、城关镇姜楼村农民史贯斗算了一笔账:“种植一亩粮食(两季)可收入1200元。种植一亩薄荷,按照当前价格(8公斤,每公斤100元左右)产值仅800多元,费工费时,麻烦辛苦。熬油时还要烧煤,多花几百元。由于连年重茬连作,品种退化严重,产油量下降。特别是收获薄荷正赶上夏季,多阴雨天气,极易腐烂,风险很大。”
在阜阳市供销社座谈会上,几位多年从事农副产品管理指导工作的老科长分析薄荷起落的原因有六条: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利益驱动,老百姓种什么完全看市场,种薄荷不赚钱自然要改行。二是恶性炒作,掺杂使假,自己人砸了自己的牌子。三是农民的信息不灵,无法把握国际市场行情。四是薄荷品种退化,经济效益下滑,科研跟不上。五是农民外出打工后,缺少劳动力。六是劳动强度大、作业辛苦,需要规模种植,机械化作业。
安徽巨邦香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路家宝认为:“国际市场行情变化大,1996年印度受灾,它的薄荷油出口受到限制,价格陡升。1997年国际市场供过于求,价格突然下跌,令人猝不及防。”
薄荷产业大起大落的启示
长期从事薄荷加工与进出口贸易的安徽巨邦香料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建立良种推广制度和扶持基金;实施土地规模经营,连片种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效益;扶持龙头企业,形成带动效应,拉长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基地才有扎实的基础。”
太和县恒进种业公司经理范恒进经过调查后认为:“种子推广需要支持和扶持,更重要的是有70%以上的农民感到薄荷作业劳动强度大,应当实行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工业化炼油,提高产业链上的效益。如果总是千家万户小批量生产,不仅成本高、效率低,也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
实际上,薄荷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并非没有市场。据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薄荷作为重要的医药、化工原料,需求增加,前景广阔。薄荷油目前每公斤100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