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顺势成立应民意
山东省沂水县许家湖镇后南社距县城5公里,其村后有一片面积167亩洼涝地,土地涉及农户130户,较为零散,最大的农户2.1亩,最小的0.1亩,常年小麦玉米轮作,产量很低,面对农资价格、人工劳力成本不断上涨,几乎没有经济效益;村中壮劳力主要是进城务工,一到农忙时节,外出务工的农民常常陷入两难境地,工厂离不了,家里帮不上,造成土地产值不高,农户耕种积极性不高。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和落后的农业设施条件,严重影响到农民的增收,限制了大型机械的优势发挥,还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针对这种现状,南社村两委干部创新工作思路,2009年领办成立了沂水县南社粮食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托管”形式,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为目标,对农户承包田进行统一经营。
二、强化服务尽职责
(一)健全组织机构。130户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出资入股加入合作社,组建成员股东大会;选举3人设立理事会,与9名种粮能手共12人成立经营管理层,同时设立3人监事会,共同保障合作社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二)签订托管协议。本着自愿、有偿的原则,成员户与合作社签订土地托管协议,土地交由合作社经营,成员取得一定的粮食实物收益。
(三)微留收益运作。合作社将农户的土地收益与管理经营者的收益并重,本着让利农户土地收益、确保经营者务工酬得、微留收益运作的原则,确保实现服务农户的职责。
三、成效初现定民心
(一)集约化经营节本增效。土地托管集中采购种子、化肥、农药,机械化播种、打药、收割、节能节水灌溉等,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例如,该处小麦从种到收获亩均需要8个工作日以上,亩均产量仅为320公斤,土地托管集约化经营,土地连片耕种收获,提升机械化效率,劳动生产率比以前提高50%以上,小麦生产从种到收仅需4个工作日,按当地基本60元/工作日计算,可降低劳动力成本240元;2011年县农业局对托管麦田测产平均亩产415公斤,较往年增加95公斤,增幅达29.7%,增加粮食产量总计1.59万公斤,土地托管创造了60年不遇旱灾年丰产丰收的奇迹,实现农户亩分500斤小麦的收益。
(二)标准粮田项目提基础。适度规模化经营,合作社争取到了基本粮田改造项目,依托项目新修机耕路1500米,打灌溉井9眼,挖排水沟、疏通排水渠8000米,配备机动喷雾器15台,农业生产基础配套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为粮食增产提供了保障。
(三)新技术示范推广搭平台。合作社成为接受、吸纳、试验示范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服务平台,自成立以来推广应用了4项小麦生产新技术:一是新的播种技术,仅包衣种子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亩用种量节省3公斤,托管麦田节省用种量501公斤;二是测土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技术,采用氮磷钾14-10-16小麦专用测土配方肥做为基肥,小麦返青期追施尿素15公斤/亩,小麦拔节中后期实施氮肥后移技术追尿素10公斤/亩,较常规施肥每亩均减少化肥施用量5公斤,托管麦田共减少用肥量835公斤;三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技术,培肥地力,耕地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得到提高;四是小麦穗期集中开“一喷三防”技术,即将杀虫剂、杀菌剂、天达2116混和喷施,一次施药可达到防虫、防病、防干热风、抗倒伏、增大穗、增粒重的目的,减少喷药次数,并显著提高小麦产量10%以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让合作社争取到了2011年农业部万亩小麦、玉米高产创建项目,仅2011年小麦就获取了3.37万元的农资补助。
(四)劳动力转移促增收促和谐。过去,在外打工、经商的农民“两头沉”,干着在职工作,想着家里农事,两头跑,农忙时节更是顾此失彼。土地托管服务实施后,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专心于所从事的职业,既能获得高于自己种地的收益,又能靠务工增加收入,实现农业生产与农民劳务经济的“双赢”,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留守的“老弱病残”生活也有了保障,促进该村和谐发展。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