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经济合作
1951年 发展农业合作社 (3)
时间:2010-01-05 09:17:48来源:作者:阿卡
  向高级社发展 希勤集体农庄成立

  1955年7月31日,毛主席在全国省、市、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做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报告,肯定了希勤村农业合作社的做法。毛主席在报告结束时说道:“我看就照这样办吧。全面规划、加强领导,这就是我们的方针。”

  “全面规划、加强领导,这就是我们的方针。”多年来这就成为了希勤村的标语,至今仍书写在村宣传牌上,希勤村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当年,村民在广播里收听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报告,人人激动万分,大家合作化的热情更高了。广大群众除了白天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外,还经常利用晚饭后的一段时间进行义务劳动,都争先恐后去干。不但男劳力,很多妇女也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夏锄季节,妇女抱着孩子走出家门到地里铲地间苗,离家远的就在地里搭起席棚,成立了简易托儿所,由专人照看小孩。

  村支书于文化也因此成为当时的典型人物,1956年他当选党的“八大”代表,进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为此,村民还编了一首民谣:“毛主席报告到咱乡,全村人民喜洋洋,忙打场,忙送粮,盼回支书来建庄”,后来又把这首民谣谱写了曲,全村男女老少都会唱这首歌。

  这里说的“盼回支书来建庄”指的就是成立高级社。当时受苏联电影《集体农庄》的启发,村民纷纷要求将几个初级合作社合并在一起,组建高级合作社。1956年秋,高级合作社“希勤集体农庄”成立,村支书于文化任农庄主席。

  要问成立高级社有什么好处,一个是土地连成片,高级社有四个生产队,全村土地按生产队统一划分,连片管理;再一个是领导可以合理搭配,党员、干部、社员也合理搭配,杜绝了强找强,不管弱的现象;另外,车马农具也都按几匹马、几个犁、几挂车平均、合理分配。人们的生产热情达到了空前的高涨,一冬天就打井80多眼。直至干到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希勤集体农庄才变成人民公社下的一个管理区。(《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马玉忠采访整理)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