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经济合作
1951年 发展农业合作社 (2)
时间:2010-01-05 09:17:56来源:作者:胡小军
  组建第一个农业合作社

  互助组的成立解决了许多生产能力弱的农户种地和吃饭问题,但由于互助组的土地分散,耕作起来不方便,村民便提出能否将土地连成片来耕作。于是1952年末,村里研究后上报县里批准,三个大型互助组合并组建了第一个农业合作社——胜丰社,由村长乔世红任社主任。第二年我就到社里当了财粮委员。

  成立之初的胜丰社有50多户,三四百口人,合作社的形式与互助组不一样了,土地归到一起,不再吃租子,统归合作社;车、马、农具作价入股,年终按股金分红;社员劳动实行评工记分制度,劳动的数量多、质量好工分就高。到年末,合作社除去生产费、农业税和按3%提取的公益金、公积金后,按工分来分红。

  要说对合作社印象最深的事,一个是胜丰社成立第二年(即1953年),希勤村就建起了粉坊(生产粉条),村里有了企业;还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不但指导农户生产,还带来了优良品种和马拉新型农具。之前我们种地播种都是“手滤”(即用手撒),或者用“点葫芦”点种子,很不规范。苞米那时种的叫“杂花子”,一大步一棵,当时一小垧地(约合7亩)也就产4担粮,亩产不到100斤,经农业推广站的指导,苞米亩产能达到200来斤。采用马拉播种机播、亚麻很省事,还成行成垄;再有就是入社后,人的精神状态好,上地排着队、唱着歌,生产热情高,其他没有入社的人非常羡慕我们。

  当时希勤村有两个自然屯,300多户人家,由于胜丰社只解决了50多户村民合作种地的问题,其他没能入社的农民纷纷去县里要求加入合作社。

  1953年末,双城县委书记郭献毕领着县农工部长赵德运和三个记者来希勤村了解情况,总结创建初级合作社的经验。过了元旦(1954年),村里就召开了扩大会议,研究新增合作社的问题,当时让我做笔录,所以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要求入社的村民挤满了院子。

  这次会议研究了要求入社户数,谁能当社主任、大老板(赶车的)、会计等,经研究后,希勤村又成立了三个合作社:永丰社、新丰社和庆丰社,三个社的架子完全按照原有胜丰社的形式组建。

  1954年秋,黑龙江省委农工部副部长骆子程来希勤村总结合作化经验,他的总结报告成为了黑龙江省委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的重点内容。这是后来骆子程下放到希勤村时他亲口告诉我的。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