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经济合作
盘点2010年农村金融:不过是浮云
时间:2011-01-11 16:51:29来源:作者:

  2010年已经过去。盘点一年来的农村金融,并不缺乏大事件。农行上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爆炸式增长。一些政策性贷款也在更大范围内铺开。然而,热闹的场面,掩饰不住农村金融的种种寂寞。贷款依旧很难,理财途径依旧匮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依旧向工商类客户倾斜。无论是农民还是农企,“农字号”这顶帽子依然沉重。


  民间资本暗潮涌动,松绑政策踯躅不前


  “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到底用不用取得相关执照?怎么申请?”——近日,一家合作社在看到本报刊出的《银监会鼓励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的报道,虽然兴趣浓厚地向记者了解运作情况,最后却依然不敢迈出第一步。


  2010年,民间资本保持了惯有的活跃,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信用合作也在合作社、资金互助社中展开。不过,所受制约与政策风险依然存在,整体格局未有大改观。


  合作金融还是山寨银行?


  2010年6月,一则新闻引发农村金融界的关注,标题赫然为《江苏射阳一条不足百米的街道就有六家“山寨银行”》。由于债务纠纷,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长荡镇的退休小学教师施广英举报,当地一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非法经营”信贷业务。而根据报道,在射阳县同一条街道上类似机构就多达6家。


  是“合作金融”还是“山寨银行”?前者意味着,这是一种农村金融积极的新生力量。后者质疑的,则是这种民间借贷组织的合法地位。施广英的举报,很快在当地政府遭遇到了上述分歧:“没有银监会批准,开展存款业务肯定不可以。”江苏省银监局给予答复。射阳县法院一审判决则认为,长荡镇资金互助合作社“是合法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放贷款合法,其根据是当地政府允许合作社展开信用合作的相关文件。


  实际上,这也正是目前国内合作金融开展中普遍存在的身份尴尬。尽管有些地方政府开明默许,但是缺乏监管部门一张“许可证”,2010年的合作金融终究还是难以快步向前。截至2010年末,全国按照银监部门取得牌照运作的农村资金互助社仅35家。而按照部署,广东唯一牌照指标早已定于清新县,但迟迟未有动作。


  民间标会崩盘


  民间资本同样发达的浙江省,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观察样本。2010年,浙江宁海、温岭等地出现多处“标会”崩盘,引发当地政府展开大规模“清会”行动。根据统计,仅宁海一个小县城,截至2010年9月10日,共有121名会头、1262名会员投案自首,涉及金额5.4亿元。


  在广东,“标会”这种民间融资行为同样发达,而发起人携款出逃的事件也同样屡有发生。然而,无论是广东还是在刚刚发生崩盘风波下的浙江,“标会”在一再禁止之下依然顽强存在,体现的却是农村贷款的迫切需求,而不少标会事实上也是在熟人之间互助性的封闭运转。


  不过,由于只堵不梳,局部的“跑会”现象极为容易引起系统崩盘。一方面,信用危机可能迅速蔓延到其他标会组织,另一方面,政府展开“清会”措施往往是一刀切行动。2010年,一系列政策释放了改变这种局面的信号。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备受关注的《贷款通则》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已基本形成,引发热烈讨论。随后,国务院新36条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鼓励,民间借贷阳光化的希望似乎就在眼前。不过,截至年末,有关民间借贷的相关新规仍未揭开神秘面纱。


  县域金融热闹,农村金融沉寂


  “预计至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域网点将达到13万家左右,约占全国网点的2/3。不过,金融机构支持三农依然内生动力严重不足。”——银监会在2010年末如是总结


  县域金融≠农村金融!


  在一些场合,两者经常被划上等号。实际上,尽管前者相比城市金融的确还欠发达,存在着中小企业贷款、工商户贷款难一系列问题,但相比之下,农村金融才显得真正寂寞。


  农行上市,与农村金融划清界限


  这个备受瞩目的大事件生动演绎了上述不等式。此前,大量民调显示,投资者不看好农业银行的三农业务,农行的上市之路也纠结于此,一波三折。针对上市,农行特意将“三农金融业务”界定为:“本行通过位于县域地区的2048个县级支行,向县域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上述业务统称为三农金融业务,又称县域金融业务。”


  如此定义的“三农金融”下,普通农户贷款显然不会成为核心内容。农行进一步阐述也证实了这点,“本行过去以供销社、粮棉油收购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的县域客户结构,已被新时期的优质公司客户和中高端个人客户等为主的客户结构所取代。”


  农行也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1年“三农”贷款要比2008年翻一番,到2013年“三农”和县域信贷投放超过两万亿元。不过,这块蛋糕如何在传统农户和其他宽泛的涉农类客户间分配,同样是个问题。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井喷


  根据银监会统计,截止2010年末全国已组建各类新型机构319家,其中,村镇银行275家、贷款公司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5家。而根据央行统计,截止2010年6月,全国已有1940家小额贷款公司成立。


  在广东,小贷公司是发展数量较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类型,连同去年11月份刚刚获批的15家小贷,2010年广东小贷数量已经超过100家。这些小贷推出的贷款业务成了县域金融的有效补充,不少小贷公司开业不久就因为旺盛的贷款需求而出现资金用完的局面。


  但是,这些新型机构虽然冠以“农村金融”的名字,真正做农业贷款的却寥寥无几。一家小贷公司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实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本来资金量就不大,当然更有理由追求效益高一些的工商类贷款了!”这意味着,小贷尽管大多位于县域,但是工商类贷款偏好相比常规金融机构更加明显。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