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供销社新传
石板岩供销社地处太行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山区农民基本上与世隔绝,成了新时代的“桃花源”人。供销社职工几十年如一日,每天肩不离担,担不离肩,把一担担工业品挑上山,把一担担农产品挑下山,使一根扁担成为连结山区农民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扁担精神”,成为全国供销战线的一面“旗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石板岩供销社始终牢记办社宗旨,全心全意服务“三农”,使“扁担精神”在新时期重放光彩。
千变万变为农服务宗旨不变
从建社到现在,尽管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石板岩供销社为农服务的传统没有丢,宗旨没有变。他们根据农民需要,不断增设经营网点,增加服务项目,强化服务功能,满足山区农民不同层次的需要。近几年来,社内资金十分紧张,但他们多方筹集资金27万元,建成7个村级综合服务社,改建综合服务站14个,增设服务点10个,完善了农村服务网络。努力做到农民需要什么,就供应什么,农民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山区群众吃豆腐难、买蔬菜难、维修难,供销社就办起了豆腐坊、酱醋厂、维修站。村级综合服务社从县城购回蔬菜,每天沿山串村供应。他们对汽车、拖拉机、家用电器实行预约上门维修服务。每逢春节前,大雪封山,群众购买年货十分困难,基层社急农民所急,主动组成6个扁担送货服务队,顶风冒风雪为群众送货,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为山区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针对农民手中土特产品多的特点,他们积极开展以物换物活动。仅用菜鸡蛋串换各类工业品每年就价值1万多元。
山区孤寡老人多,光棍汉多,剩余劳力多,供销社以此为重点,帮助山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车佛沟综合服务社还在店内办起了缝纫组,专门为孤寡老人缝补衣服、被褥;办起了婚姻介绍所,先后为20多位光混汉找到了对象;办起了劳务输出介绍所,先后介绍200多位农民到外地建筑工队打工,每年人均收入3000-5000元,为山区群众找到了生活出路和致富门路。
靠产业化拉长服务链
石板岩地处山区,林果药材资源丰富。从80年代开始,供销社出动人力、物力、财力帮助山区农民培育了山楂、核桃、花椒、药材4大基地,现在这些果树已进入盛果期,山区农民又面临着“卖难”问题。按照 “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供销社创办了林果、药材合作社,形成一条集技术、信息、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条。他们每年举办4期培训班,培训农民技术员600余人;他们对全乡50多万棵林果树进行喷防、修剪,使果品质量、产量有了明显提高。为了帮助山区农民及时推销农副土特产品,专业社采取代理制、利润返还制等办法,为山区农民推销各种干鲜果品310吨,药材130吨,总值120多万元,为农民返利3.5万元。同时,对核桃、花椒、香菇及天然名贵药材共20多个品种进行挑选加工,制作了“扁担”牌和“林海”牌精美包装,销往大中城市。此举为农民增收3成多,供销社通过服务年盈利2万余元。
石板岩乡山区景色秀丽,风景迷人,被确定为国家级风景旅游名胜区和国际滑翔基地。他们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创办了旅游合作社,招商引资50万元,发展旅游服务业,年收入达25万元,占全社总收入的55%。
让老传统与新机制结合
形势变了,条件好了,但艰苦创业、勤俭办社的作风不能丢。石板岩供销社把加强管理、创新机制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突出抓好。从完善制度入手,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他们着力规范经营责任制,改过去集体经营、统一核算为柜组承包责任制。全社7名行政管理人员除一把手从资产经营中领取工资外,其余人员参加连锁配送,从事业务经营,工资福利奖金从业务经营中领取,这样每年节约工资费用支出5万元。社务实行“三公开一监督”,每月收支情况需经职代会审批,一张单据过五关,并公布上墙,让职工监督。行管人员出差一律坐公共汽车,凭票报销;电话费实行定额包干,超支自补;招待费从简,一般客人便饭招待。一些货物装卸、小型修理、油漆门窗、平整场地等活都由职工自己干。正是发扬了这种“勤俭办社”精神,每年节约开支2万余元。
石板岩供销社自建社以来,经过9任主任、4代职工的努力,做到了“扁担精神”代代相传,年年都有新发展、新贡献。目前,石板岩供销社已由建社初的一个营业网点,5间房屋,4种商品,1821元冀南票〈折合人民币18元〉,发展到职工80名,经营网点50个,房屋450间,经营品种4500种,资产总值达到530万元。2002年全社完成商品销售总额677万元,实现利税13万元。先后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农业战线十面旗帜”。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