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经营管理
破立并举 夯实基础--河南省内乡县供销社推进基层社体制...
时间:2004-11-03 00:00:00来源:作者:

         有人说:基层供销社不改就黄了,一改就没了。但在河南省内乡县,基层供销社在改革中不仅没有消失,而且网点更加健全,阵地更加稳固,实力显著增强。他们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呢?  
                            破--县社统筹 稳步推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历史原因,内乡县14个基层供销社债务沉重,运行艰难,处于破产的边缘,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以刘玉仙为主任的内乡县供销社一班人认为,基层供销社产权不清、机制不活的状况,不是小改小革能根本改变的,必须进行触及产权的深层次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改革伊始,县供销社就统筹规划,制订出工作时间表。1994年,改革最先从马山口供销社开始,这个基层供销社原有干部职工120人,其中退休职工56人,资不抵债,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依法申请破产。所有人员预提10年"三金"(养老统筹金、工商统筹金、离退休人员生活保障金),与供销社解除劳动关系,划归劳动部门,破产后卸掉了300万元的历史包袱。为了使供销社在基层的网点不出现空白,内乡县供销社从一开始就研究制定了发展的出路。马山口供销社抵顶"三金"划归劳动部门的大院、门店等经营服务设施,经劳动部门同意,重新由县供销社经营,所欠人员"三金"由供销社统一缴纳。县社在此基础上,吸收原来大部分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成立了马山口商贸合作社。新的商贸合作社产权清晰,人员关系明确,没有任何经济包袱,并完全承担起了原来基层供销社的服务功能,实现了债务包袱减少、职工队伍不散、网络阵地巩固的局面。 
  县社积极运作协调,其他基层社改革也稳步推进。目前,14个基层供销社有7个被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服务、面貌一新的商贸合作社取代,另外7个沿着同样的改革方向,相继进入破产程序。商贸合作社取代原来的基层供销社,不仅是名称的改换,更重要的是内在机制的转变,新的商贸合作社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竞争上岗,逐级聘任,原有职工加入合作社必须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由原来的固定工,转变成一年一签聘用协议的合同工,合作社实行"领导定职数、行管人员定岗位、收入年薪制"的办法,建立起人员可进可出、可上可下的灵活机制。破立并举 夯实基础(上接第1版) 经过改革,7个商贸合作社的行管人员比原来基层社减少120人,每年减少开支近百万元。在这次改革中全系统共改变职工身份1100人,卸掉经济包袱1000万元。 
立--延伸网络 加强服务 
  破是为了立,实现了轻装上阵的商贸合作社,作为县供销社的成员社,承担着原来基层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功能。如何巩固阵地、扩大影响,重新站立起来?他们加强服务体系和项目建设,夯实发展的基础,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展现作为。 
  一是健全基层服务网络。在县供销社"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原则的指导下,各成员社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职工回村领办、与村组联办、原店改扩建、吸收社会能人合办等多种途径,围绕农资、日用品、餐饮、旅游服务、文化娱乐、邮政移动代办、建筑、运输等项目,新发展网点500多个,全系统网点总数达到1150个,其中与村委会、农民联办560个,吸收社会能人和经营大户86名。 
二是完善农村合作组织体系。商贸合作社成立后,并没有仅仅把重点放在商品经营上,由于没有了经济包袱,他们在推进农村合作组织建设方面显得得心应手。各成员社按照"建一个合作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方针,围绕棉花、小辣椒、食用菌、黄姜、养猪、养鸡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42个,农产品协会2个,吸收农民1.2万户。 
  三是上新项目,培育经济增长点。成员社利用场地和设施优势,敞开门户,吸引社会资金和能人创办项目。马山口商贸合作社投资超百万元改造大院、仓库,新建金马针织品市场,以服装、针织品的加工、批发、零售为主,现有门店21间,社会摊位64个,吸收200人就业,年交国家税金8万元,合作社每年获得效益近30万元。几年来,成员社共吸收5个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类型的企业,吸收企业管理人才35名。 
兴--理顺体制 建新机制 
  随着服务网点的增加和服务范围的扩大,供销社的基础更加稳固。为使成员社和网点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迸发出更大的活力,内乡县供销社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理顺与成员社和服务网点的关系,促进了事业的腾飞。 
  首先创新了对成员社的管理体制。为了使成员社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防止社有资产流失,县供销社以经营公司的思路经营成员社,建立健全了科学的管理体系。一是量化指标,严格考核。二是加大财务监控力度。三是实行六制一抵押运行机制。 
  其次创新了与基层网点的联结机制。供销社对基层服务网点不搞大包大揽,经营上实行自负盈亏,完全按市场化运作,主要通过连锁配送的方式与之建立业务上的联系。县社利用专业公司的业务渠道和完善的仓储设施优势,成立了农资、糖酒、烟花爆竹、食盐、再生资源5个配送中心,争取到南阳天冠啤酒、卧龙玉液等十几个品牌的独家授权总经销,与鲁西化工厂、南阳天冠集团等三十多个厂家签订了总代理协议,取得了价格优势。配送中心下连基层社的门店、村级综合服务站、专业合作社、超市以及个体工商户,建立起覆盖全县的配送网络。各村站、超市需要什么商品,只要一个电话就可送到,价格优势和便捷的服务把基层网点紧紧吸引在供销社的周围,促使网点运转正常,收入增加,为巩固基层服务网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激发了成员社和网点的活力。改制后的商贸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努力,还清了欠劳动部门的"三金",置换回了抵押的资产,还增加了公共积累,目前仅马山口商贸合作社社有资产价值达400多万元。2003年全县成员社汇总盈利110万元,摘掉了原来基层供销社多年汇总亏损的帽子,内乡县供销社资产结构实现优化,总资产达到1.2亿元,负债仅1000万元,整体工作跨入了本省先进前列,2003年被评为河南省十强县级供销社,初步实现了振兴。 
                                                    作者:何荣国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