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社改革过程中,有些地方的基层社改革后失去了服务阵地,门店拍卖了,人员分流了,剩余的一点资金给职工补偿了,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了断层。摆在这些供销社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接受改制后散伙的命运,二是主动出击,实现重组,寻求新的发展。何去何从,供销社面临着新的抉择。浙江省台州温岭市供销社在基层社出现空白地区重组新的基层社,用实际行动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温岭市供销社原有基层社10家,直属企业5家,共有职工2846人。2000年系统经营亏损500万元,10家基层社中有2个盈利, 8个亏损。2000年温岭市供销社开始基层社改制,通过全面推行产权制度改革,所有基层社实行解体解散,全员一次性进社保,企业净资产全部量化给职工个人,所有职工的原身份也随之自动解除,全员终止了劳动关系。2002年底,市社确定为市政府直属的正科级事业单位,定编10人。温岭市供销社经过改制,4000万元有问题的资金得到核销,尚有3个直属企业,职工与社会聘用人员总数60多人。
改制后,温岭市基层社都不存在了。供销社网破、线断、人散、财光,丧失了为“三农”服务的阵地和基础力量。由于没有了基层社,温岭市社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联合社名不符实。由于基层社消失了,市社缺乏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抓手,难以承担起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服务的重任,市社在政府部门以及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
温岭市供销社这种一味地以卖代改的做法,改到最后基层社垮了,矛盾激化了,问题多了,造成阵地丢失,与农民关系越来越远,虽然卸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但是代价太大,教训深刻。
统一思想 寻找出路
2003年,改制后的温岭市供销社干部职工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下一步路该怎么走?是躺在政府的“安乐椅”中享受公务员的待遇,还是以政府提供的支持为基础,谋求新的发展?经过深入研究思考,全体干部职工认为,有为才会有位。只有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繁荣农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供销合作社才有存在的价值。
温岭市供销社组织力量对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和农民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展开调研。他们发现,当地的一些专业合作社存在规模小、实力差、不规范等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注册登记,法律上承担着无限经济责任,希望市社能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成立有限责任公司解决这些问题;一些专业合作社对农民的二次返利时有时无,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当地农民也希望市社将专业合作社纳入旗下;一些原供销社职工在市社改制后经营着自己的门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势单力薄,需要依托供销社网络开展经营业务。重组基层社,按照市场化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实行开放办社,吸纳已有的专业合作社、原供销社职工入股,助农增收,实现多赢局面,成为一条摆在市社面前切实可行的道路。于是,温岭市供销社制定了《重组基层供销社实施方案》,确立了指导思想,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根据按经济区域建社的原则,结合全市农村各不相同的状况,制定了三年内重组3家基层社的目标,并首先确定在区域农业经济特征比较明显的温西片进行基层供销社重组试点。
锁定“农”字,实现重组
经过半年多的筹措,温岭市西郊供销社在西郊供销社有限公司的基础上重组而成。注册资本50万元,其中温岭市社参股的毛地黄、棉花、香葱等3家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30万元,占60%;包括原供销社职工在内的自然人出资20万元,占40%。同时,以西郊供销社有限公司为主要基础,联合原供销社职工经营的农资、五金工具、文具等3家商店和1家禽业合作社,吸收从事农副产品及相关产业生产、加工、收购、销售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共同组建西郊供销社,温岭市供销社改制后的第一个基层供销社终于成立了。
市社在重组西郊供销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首先,将服务方向定位于农业,服务范围定位于农村,服务对象定位于农民,并使之形成共识。其次,在成员结构上体现“农”字,吸纳农业龙头企业、农民能人、农村专业合作社入社,以资产为纽带,结成产权多元的利益共同体。在区域上突出“农”字,实行按经济区域建社。温西经济区域内产业特色明显,市供销社在此经济区域内已经建有4家专业合作社、1家小商品市场和药店,并由原供销社职工经营着初具规模的五金建材商店,重组基层社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平台。
新成立的基层社与市社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市社为基层社提供组织、指导、协调、管理和培训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西郊供销社成立后,市社通过合同的形式,将市供销社在温西片的资产以有偿的方式委托西郊供销社代管、代为营运,这既为市社解决了路途远、管理资产难的问题,也为西郊供销社解决了部分经费,为使其顺利步入发展轨道创造了条件。市社将对其运行状况做出全面评估,待条件成熟时把托管的部分社有资产,以参股的形式与基层社形成更为紧密的经济联系。
基层社与各成员的关系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各成员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保持各自的经营特色不变。基层社为各成员提供资金、财务、业务、制度等方面的支持以及为成员提供信息、技术等多方面服务。
体制,注入生机
重新组建的西郊供销社不是简单地恢复原有的基层供销社,不是旧瓶装旧酒,也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新瓶装新酒,在体制、内容、人员和管理方式方面突出一个“新”字。
一是体制创新。西郊供销社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对外经营按有限责任公司模式运行,执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社员按出资比例分享权益,承担风险。对内称谓温岭市西郊供销合作社,按合作经济性质运行,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温岭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成员单位。
二是产权多元。西郊供销社由3家专业合作社和部分对供销社怀有深厚感情的老供销社人共同发起组建,为股份制企业,注册资金由入社社员共同出资,因此西郊供销社是一个以资产为纽带连结而成的产权多元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三是用人机制新。西郊供销社实行“入社不一定上岗,上岗不一定入社”的灵活用人模式,广泛吸纳社会有用人才,能者上、庸者下,上岗实行选聘制、合同制。
四是新的服务内容。西郊供销社通过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民为社员,形成协同组合,进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为社员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服务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供应服务,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跻身农业产业化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是新的管理方式。西郊供销社实行真正的民有、民管、民享。合作社设理事会和监事会,设理事5人,监事3人,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再由理事会全体人员选举产生主任1人,副主任1人;监事会选举产生监事负责人。选举产生的理事和监事同时也是工商注册登记的董事和监事。理事会主任是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主持日常工作,对社员大会负责。
运转良好,初见成效
西郊供销社虽然成立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是运转良好,成效初现。基层社建立以来,通过恢复和整合业务经营,拓宽为农服务领域,增强为农服务功能,经营范围已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业生产资料和五金交电、建筑材料、日用百货、图书、文化用品、废旧物资和烟花爆竹等众多领域,前4个月实现销售近800万元。在当地,人们感到供销社又回来了。作为基层社社员的兴合禽业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已被列为省无公害生产基地和温岭市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产品已通过国家农业部绿色产品认证,并在2003年省农博会上喜摘金奖,目前产品已进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大型超市。人们看到,一个新兴的基层供销社正在温岭崛起。
作者:王劲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