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的基础,是直接体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性质和实现为农服务宗旨的前沿阵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打造新型供销合作社的关键是搞好基层社,夯实合作经济的基础。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供销合作社的办社宗旨要靠基层社体现,各项工作要由基层社落实。没有基层社,各级联合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级联合社都应该始终把基层社作为工作中心,大家都来关心基层社的情况,研究基层社的问题,支持基层社的发展。为此,自即日起本报与总社合作指导部共同开办了《基层社体制创新》栏目。
按照“四项改造”的思路,近年来,基层社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助农增收,逐渐化解历史包袱,初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和机制,朝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向转变。但是,各地基层社的改革和发展还很不平衡,基层社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还远未解决,一些基层社还没有摆脱困难局面。
解决基层社问题的关键是体制创新。尽管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但共性的问题是基层社如何既带有合作社的本质特征,又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就需要体制创新,即在体制层面上将市场经济与合作经济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形成以市场为基础有效配置资源的机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
创新是实践的产物。我们要推动基层社体制创新,就必须充分尊重农民和基层的首创精神。这就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典型,解剖典型,宣传典型,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为各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可以选择的道路。这就是开办本栏目的目的。本栏目每一期都将介绍一个典型,从基层社的角度研究如何打造新型供销合作社,如何把供销合作社与新的合作经济组织相融合,如何使供销合作社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新体制。
为迎接总社“四代会”的召开,落实总社领导对“四代会”宣传工作的要求,本报将从报道基层供销社体制创新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地围绕“高举旗帜、夯实基础、搭建平台”的中心,作好多种体裁、多种形式的相关报道,我们期望这个栏目能够成为献给“四代会”的一份厚礼。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