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供销合作社把发展专业合作社作为增强为农服务功能、促进基层社体制创新的重要手段,完善措施,优化服务,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专业合作社的多种方式,取得了积极进展。2004年末,全系统共兴办专业合作社14420个,比上年增长1.9%;入社农户421万户,增长20%,平均每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92户,增长17.7%;帮助农民实现收入92.87亿元,增长37.2%,户均增收2204元,增长14.2%,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供销合作社发展专业合作社始于上世纪80年代,总社恢复成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1999年达到24405个。
但从2000年开始进入调整徘徊期,2003年一度下降为14158个。虽然近年来专业合作社的数量有所下降,但平均入社农户数却有所增加,由1999年的156户增加到2004年的292户。并且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由开始的行政推动、封闭运行、不规范发展,逐步形成了主要采取市场手段、开放运行、规范与发展并重的发展模式。
一、主要工作及做法
(一)典型引路,试点先行
总社开展了示范专业合作社的评选活动,对原有的示范专业合作社进行重新认定并重新评出170家运作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社作为全系统的典型,以点带面,推动专业合作社发展。各地供销合作社也十分重视典型引路作用,通过逐级抓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宣传推广,使专业合作社工作在全系统迅速推开。河南省社开展了“百佳专业合作社”评选活动,建立20个专业合作社联系点,选择了林州、项城等8个单位作为试点单位,成立了由省社主任担任组长的指导组,深入基层,加强指导,总结经验,有效地推动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湖北省社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办法,从省联社到各市、县级社,层层建立专业合作社联系点,抓典型,树样板,以点带面,推动专业合作社向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四川省社开展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年主题活动,确定30个县供销合作社为示范县,省供销合作社领导分片,定期到示范县、联系点调查研究,抓点带面,指导全省系统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健康有序进行。重庆市社制定示范社标准,开展100个示范专业合作社建设活动。广东省社连续两年拨出91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建立37个示范专业合作社,以示范点带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青海省西宁市社制定《青海省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示范标准(试行)》,对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达标验收。
(二)完善制度,规范发展
各地认真推行总社下发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指导办法(试行)》,按照“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原则,不断完善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规范专业合作社的行为,引导和扶持专业合作社向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浙江省社结合当地实际,先后印发了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财务管理、合同管理、二次分配管理、理监事会规则等7个规章,并积极抓好落实。一方面,通过汇编成册,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在发放省财政专项贴息资金时,注意选择那些社员数、工商注册、财务管理、民主管理、二次分配等方面都达到规范的专业合作社予以支持,通过政策引导,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运作。目前制度较为健全、运作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70%左右。河南省社制定了专业合作社验收达标标准和示范标准,组织农民按照“有一个好章程、一个好机制、一个好产业、一个好班子、一个好带头人”的标准,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办好一个,巩固一个,并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分片互查、验收,对达标良好以上的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统一授牌,使专业合作社建设在规范中得到不断完善。
(三)加强指导、统筹规划
各地通过出台意见、召开现场会和研讨会等方式加大面上指导力度,有的地方还制定规划,统一部署。2004年,湖北、河南、辽宁、新疆等省(区)供销合作社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河南省社在《关于积极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措施,并得到省政府的支持,通过省政府办公厅向全省进行转发。省社还召开了全省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建设座谈会,及时总结推广经验,研究问题和对策措施,推动了发展。重庆市社通过召开业务培训班和现场会的形式,加强指导,大力推动,先后举办了两期业务培训,分别对各区市县供销合作社主任,业务科长,部分基层社主任和“双百”示范社主任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并召开了供销合作社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互相学习,交流经验。浙江省社在2002年就制订了专业合作社三年发展规划,提出3年发展500家专业合作社的目标。到2004年底,全省共创办专业合作社529家,入社农户5.8万户,社员户均增收1万元,同时还带动55万农户,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浙江省社又提出了再用3年时间再建500家的目标。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对发展专业合作社制订规划:从2004年开始,经过三年的努力,全省966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至少要兴办1个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300个。
(四)转换职能、搞好服务
各地供销合作社转换职能,强化服务,充分发挥在流通、资金、信息、组织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努力为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和进入市场提供服务,有力地推动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一是努力提供资金支持。针对专业合作社在组建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缺乏等问题,各地供销合作社积极筹措资金,争取政府支持,进行制度创新,确保专业合作社及时组建和正常运作。浙江省社共争取到省财政专项贴息资金1300万元,支持101个专业合作社在信息、技术、产品认证、市场营销服务和质量标准制定、会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工作。为缓解专业合作社等的担保准贷款难的问题,积极开展农信担保公司试点。浙江温州、瑞安市供销合作社还与当地市财政共同出资组建农信担保公司,成立以来已为14个专业合作社、84户种养大户和14家中小农业企业提供了5800万元的贷款担保。浙江绍兴县供销合作社采取了“联社社团化,本级股份化,资产基金化”的改革,建立供销合作基金,规定其增值部分可用于扶持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开拓市场、进行培训和提供信息服务等。二是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四川省社创办了“四川合作经济网”,构建为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福建省社积极做好“福建农产品信息网”,把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信息资料,及时向社会发布,服务农产品流通。浙江省社建立了全省系统专业合作社查询检索系统,衢州、云和等市、县供销合作社构建了网上信息平台,有效促进了专业合作社的产品销售。三是搭建合作经济服务平台。针对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的现状,吉林、黑龙江、河南、宁夏等4省级供销合作社及一些地、县级供销合作社牵头成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协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指导、组织、协调和服务。
二、主要特点
(一)内部运行机制逐步规范,与农民联系日益紧密
一是完善制度,密切与农民的关系。浙江省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兴办专业合作社,突出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内部合作机制,通过内部治理结构的设置体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通过入股使社员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在利益联结上体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通过两次分配让入社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2004年,有76%共404个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监事会制度,在2202名理事会成员、1151名监事会成员中,农民代表分别占62%和66%,有365个专业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制度或一人一票与一人多票相结合的制度,较好地体现了农民当家作主。有235个专业合作社实行二次分配,三年二次分配额2865万元,使一部分农民社员真正享受到了流通和加工产生的利润。目前制度较为健全、运作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70%左右。二是采取股份合作,建立新型产权关系,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直接参股是供销合作社兴办专业合作社的一大特色,但也容易存在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经营事务包办代替等问题。近年来,各地供销合作社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独家投资、独担风险的做法,实行产权多元化,建立产权清晰的专业合作社,促进专业合作社形成社员自愿入社、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供销合作社则注意摆正位置,做到主动介入,引导而不包揽,参与而不干预,着重发挥宣传推动、牵头组织、市场引导、规范指导和综合服务的作用,这是近年来兴办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经验。浙江省社兴办的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股本占38%,农民社员股本占47%。四川乐山市社改变供销合作社原有独资或控股状态,以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主体,兴办的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股份只占10%左右。
(二)进行产业化经营、网络化运作,努力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初期存在着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开拓市场能力不强等问题,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受到冲击。各地供销合作社在发展专业合作社中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培育龙头,打造网络,形成带动主体,延长加粗农业产业化链条,拓展专业合作社销售,推动专业合作社实现与市场的有效联结。浙江省社在组织农民兴办的各类专业合作社中,最为成功的是以供销合作社兴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市场为龙头,围绕一个或几个农产品,依靠种养大户和购销大户成立的专业合作社,这种类型的占总数的50%左右。四川省乐山市政府要求各涉农部门发挥优势发展专业合作社,乐山市供销合作社则充分发挥流通优势,创办产销互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营销入手,向生产延伸,产销互动,效果显著。近年来,各地供销合作社积极推动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对接,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可以是流通企业,也可以是流通服务网络。重庆合川市铜溪蚕桑专业合作社依托金山丝绸厂,规范种植了小桑园6300亩,桑树510万株,社员的养蚕能力已达到8000多张,实现年产值近400万元。湖北省武汉山绿食品配送有限公司深入农村,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50个专业合作社,按市场需要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统一定价,为170多家单位开展蔬菜食品配送,建立了6大特色产业基地,惠及农户15万户,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有机结合的产业化链条。浙江黄岩区供销合作社兴办的果品市场,组织当地100多位优秀的水果生产大户、技术示范户及10来家企业,组建了集生产、科技、经营销售、食品加工为一体的台州市黄岩蜜桔合作社。运行两年多来,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建立无公害优质柑桔生产基地3个,有力推进了黄岩水果的产业化步伐。同时,一些供销合作社还把发展农村流通网络和专业合作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双向流通的经营网络,借助网络将专业合作社产品推向市场。山东莒南县供销合作社帮助文幢镇基层供销合作社组织农民建立了果品合作社,成为该县供销合作社加盟的江苏苏果集团的主供应商。该合作社按照苏果提供的标准和要求,组织桃的生产管理、采摘、储运、配送,使合作社的优质桃走向大江南北。浙江新昌县引入绍兴供销超市和上海农工商超市建设流通网络,通过这两个超市的营销网络将专业合作社的产品销往省内外。
(三)开展社会化服务、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
四川大竹县供销合作社兴办的苎麻专业合作社,依托龙头企业金桥公司,为农户提供种苗、进行技术指导和病虫防治,保证麻农获取苎麻加工、销售环节增值1%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