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解决好粮食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近几年,由于粮食种植效益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下滑的现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紧进行农业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增强农业科技储备能力”。为迅速恢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强粮食生产技术储备能力,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科技部联合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组织实施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山东省作为粮食生产主产区,承担了国家“十五”和“十一五”项目,并分别获得经费支持1100万元、1350万元。在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项目取得了重大成效。
一、“十五”情况总结
“十五”期间我省承担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山东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王军民副省长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省科技厅、农业厅、财政厅等主管部门成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计划的制定下达和组织协调工作。省农科院、山农大等单位负责各项目区实施方案的论证、技术创新与服务指导等任务。课题实施以来,我们严格按照科技部、农业部等部门的统一部署,经过项目组科技人员及项目区政府的积极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并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组织的验收,项目成效显著。
一是技术创新取得突破。筛选出适应性强的优良新品种41个,针对山东省胶东半岛、鲁中丘陵山区、鲁西沿黄平原小麦玉米生产中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7项小麦玉米高产优质高效技术,集成了5套适应不同地区的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优质高效技术模式。
二是“三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建设完成了小麦10000亩、玉米5000亩核心区建设,建立了100万亩小麦和50万亩玉米示范区,在12个县(市)辐射带动1000万亩小麦和500万亩玉米的产业化开发。新增粮食400.71万吨,增加社会效益56.13亿元,显著提高了山东省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筛选和培育了39个小麦、玉米新品种,获得授权专利9项,制订地方标准2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发表学术论文92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27篇,SCI论文4篇。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通过项目实施,培养硕士研究生46名、博士研究生22名,举办农技人员培训100余次,农民培训476次,累计培训340930人次。
五是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技术支撑, 带动了全省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省共收获小麦面积4880万亩,比2004年增加 220万亩,其中新品种种植比例达到80.1%,优质小麦收获面积达到3000万亩,占小麦总收获面积的61.48%,促进良种与良法的配套。
二、“十一五”项目工作安排
在“十五”工作的基础上,我省承担了“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中“黄淮东部(山东)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并作为全国重点项目实施区,获得国家1350万元投资。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圆满完成国家交给我省的各项任务,我们将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抓好组织领导。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是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我们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上,增强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充分认识搞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科技部要求,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技术专家组和项目区实施小组,明确职责,各司其职,责任到人,落到实处,确保项目任务完成。
二是精心组织,强化管理。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级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农业主管部门、科研教学单位及农技推广部门。我们将在省政府的领导下,科技厅、农业厅、财政厅等部门将团结协作,各负其责,明确目标,抓好落实,切实把项目目标合同制、动态管理和考核奖惩制落到实处。要坚持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和示范应用三条路线并举,一定要实现关键技术和超高产攻关田的突破,全面完成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各项任务目标。
三是注重实效,突出创新。通过项目实施,要探索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实现“项目、人才、基地”一体化。首先,以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契机,把我省的良种产业化工程、农业成果转化资金与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配合起来,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促进成果迅速转化。其次,通过项目实施,建立攻关创新队伍,逐步形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和农户有机结合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机制,提高科技储备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第三,强化基地建设,凡是国家项目核心区,省里认定为“省级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基地”,做成粮食科技的创新点和示范点。
四是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为扩大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要进一步强化宣传工作,一是在核心区、示范区挂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省级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宣传核心攻关田,实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技术成果的扩散速度,提高技术成果的覆盖率;二是建立宣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新技术、新成果,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建立“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动态”网页,及时到位地汇报我们课题取得的进展,不断扩大项目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