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市长李万忠在市农科所调研时强调,要进一步抓好马铃薯脱毒及种薯生产技术,力争把乌兰察布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种薯繁育和专用薯生产基地,成为中国的“薯都”。
7月14日,市长李万忠在市委副书记刘忠诚和副市长王建国的陪同下,深入市农科所就马铃薯脱毒及种薯生产技术进行调研。
成立于1958年的乌兰察布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多年来一直从事马铃薯育种等项研究工作,先后育出乌盟601、乌盟684等10多个马铃薯新品种,同时在马铃薯科研方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项,其中“实生种子在生产上的应用”获国家科学大会奖,“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及良种繁育体系”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马铃薯无病、优质、生产新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技术研究”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全面完成项目研究课题,并获得省部级奖六项,地市级奖七项,还参加了“六五”、“七五”、“八五”国家马铃薯重点攻关项目,育成乌盟851、8317—18、8820—19、乌盟H1—乌盟H5(实生种子)等适合食用、加工、出口的优良品种,其中乌盟H2、乌盟851,分别被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命名为“蒙薯10号”和“蒙薯11号”。
在参观了该所的展厅后,李万忠高兴地说:“市农科所作为全国第一家开展马铃薯脱毒研究工作的单位,马铃薯脱毒技术及种薯生产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多年来,为了农民的增收致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全区和全国马铃薯现场会的召开,展示我市在发展马铃薯产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市农科所定要再接再厉,充分发挥潜在的优势,进一步抓好马铃薯脱毒及种薯生产技术,把马铃薯这一主导产业做强、做大。”
在参观了组培室后,李万忠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现有马铃薯脱毒组培室面积1800平方米、标准化温室22亩,原种田1.5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已形成从组培快繁、温室扦插、网室栽培、原种繁育到一、二级种薯生产的完整体系,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科所作为全市马铃薯产业的重要窗口,要进一步加强马铃薯的基础研究工作,切实发挥好马铃薯研究所的作用,力争把乌兰察布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种薯繁育和专用薯生产基地,成为中国的薯都。
市政府办公厅、市农牧业局的负责人陪同调研。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