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事迹之六
潘李云:80后的大学生“网络村官”
人物名片:潘李云,今年23岁,2007年师范学院毕业之后就回自己的家乡文成,在巨屿镇方前村当起了大学生“村官”,每日为村里的建设忙忙碌碌,帮助着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村民。
在文成县巨屿镇方前村,23岁的大学生“村官”潘李云可算是个知名人物,她把村里去年9月份至今的财务收支情况上传到刚建的村网站上;在村委会办公楼设立了“谈心和事室”;帮着村民写了一份又一份的申报材料……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做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作者,踏踏实实做事。
潘李云2007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在上大学期间,就喜欢为农村建设出份力,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一群同学去边远山区的小学进行支教活动。毕业后,原想谨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校训,当一名普通教师,投身于家乡文成的教育事业。可谁知,教师名额不多,录取率不高,意外地当上了大学生村官。
当上村官:嘴甜了,胆大了,手脚勤快了
起初刚当大学生村官,很多村民极其不理解,总以为读完大学如同“镀了金”,就应该在城市里找份儿待遇好又轻松的工作,何苦回村做村官,田间地头上山下山地辛苦奔走。不仅如此,自己干工作时,也会有意无意地拿理想与现实工作的琐碎、枯燥相比较,形成了心理落差。村民不信任她,一脸稚气的她也不知道能为村里做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一次镇里的驻村干部带着潘李云下村走访。到了村委会主任家里,她不知道该怎样称呼他,更别提如何交流,尴尬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听他们讨论问题,也犹如在听“天书”,一头雾水。由此明白,农村工作如同一本厚厚的书,不熟读就无法运用,无法开展工作。
她牢牢抓住人际关系是农村工作的基础,充分融入群众,见到村民就主动与其打招呼,问好。久而久之,村民觉得潘李云很有亲和力,有了事情首先想到找她帮忙。而当她的工作需要村民配合,他们也会相当乐意。她常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归结自己工作一年多来的变化:嘴巴变甜了,胆子变大了,手脚更勤快了。
增加透明度:将财务收支情况全部上网公开
进农村工作,与潘李云曾经的志向有着某种切合。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潘李云把自己所接受的一些有用的知识带回农村,解决农村
知识落后的难题。
潘李云所在的方前村有1370多人,其中500多人在外经商、务工。村里需要这批人投资捐资为家乡建设,如自来水改造、建设排污工程、安装路灯等等。为了让捐资者捐资的每一分钱都能查明用于何处,她与村干部商量,拿出了一份设置村里新网站,将财务收支情况全部上网公开的方案。
方案一经通过,得到镇里领导的支持,找到了专业设计网页的公司,对网页进行精心的制作。网页刚出炉时显得有些“花哨”,不实用,她盯着设计网页的公司,让他们在网页的编排以及色彩等方面一改再改,精益求精,直到令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一打开网页就能看清楚,会操作为止。
设计好网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输入结算完了的账目明细。由于上班时间工作繁重,她就抽出业余时间,将账目清单逐项录入。或许会有人认为输账目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不然,输入村里一个季度的各项账目就得花上好几个晚上的时间。刚开始不太懂,许多发票填写的事由过于简单化录入,经手人也只写了一个,担心公布出去村民看后产生质疑。她就先记录下村里每季的账目结算,了解每张发票的大致情况,再与村里的理财小组一起审核,令公布账目细致清楚。
网站建好后,在外经商的方前村村民每次登陆,感觉特亲切,仿佛自己不曾离开过家乡,对家乡的变化了如指掌;而自己捐出的每分钱,花在家乡哪项建设都有据可查。
当“和事佬” 设立“谈心和事室”
“谈心和事室”是方前村于2008年8月在村委会办公楼设立的专门解决村民纠纷的场所。潘李云和村干部及调委会成员参与其中,充当“和事佬”,使得村民心里有事儿有地方说,可以找“和事佬”评评理,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争执。
2008年11月,村民苏某阻止通过其门前的自来水改造。潘李云了解了具体情况,发现是苏某与其邻居有宅基地纠纷,排污及自来水管道经过闲置空地各不相让,都说是自己的地盘。纠纷调解不好,新水管无法埋,居住这一带的村民就喝不上自来水,怎么办?她把苏某等人请到“谈心和事室”,首先让他们说出顾虑,提出要求;然后,潘李云与其他几个“和事佬“们对苏某等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最后,以事实为依据做出调解方案,把两块空地公平划分,双方当事人脸上最终露出了笑脸。
像这样的事情举不胜举,潘李云与其他村官们一起,把真诚的沟通作为化解矛盾的主要原则,通过“谈心”机制,搭起了村民与干群沟通的桥梁,促使矛盾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有求必应当不收钱的“卖字先生”
方前村村民文化水平不高,一有填写表格,写申请报告之类的事情,都会找潘李云帮忙。不管何时,只要村民来找了,她都会伸出援手。
记得,一村民患了严重肾病,需要血透,一年费用大致要12万元左右,原本清贫的家庭变得雪上加霜。后来他的病情愈发严重,一周需要做两次血透才能维持生命,家里无法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得知情况后,潘李云立即向民政部门及慈善机构写了救助申请报告,如实地反应他家的现状,帮他筹得了救助款。
每当回忆起这些事情,潘李云的心里便会犹生幸福之感。她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乡亲们,也唤回了他们一声声亲切的“小囡”。
如今村民口中的“小囡”潘李云,已在农村工作中锻炼得越发成熟,去年还以高票当选了黄龙村的村委会副主任。我问她,当了为数不多的两个村的“村官”,开心吗?她笑了笑:我得为干好两个村的每一件小事而努力了。
硕士女村官刘方慧:汗水换来“好收成”
踏上支农路
刘方慧是一名农家女儿,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累,让懂事的她从小就在心中孕育着一个梦想:好好学习,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为了这个梦想,刘方慧高考填报的志愿都是与“农”有关,从莱阳农学院到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从本科到研究生毕业,7年的时间里她孜孜以求;为着这个梦想,刘方慧在研究生毕业选择工作时,婉拒了导师为自己安排的就业机会,参加了我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考试,并以优异成绩成为一名支农志愿者,回到家乡胶南,来到大村镇大石岭村,踏上了放飞梦想的道路。
把手机号留给每一个菜农
大石岭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南4公里处。偏僻的村子里来了个大学生,而且是个女硕士研究生,一时间,村民们流露出或是奇怪、或是怀疑的目光。刘方慧知道: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大石岭村有 305户人家,人均一亩半地,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的典型农业村。村党支部书记跟她说:“你是学农的研究生,一定会成为增收富民的‘好帮手’。村里有一些农户搞大棚蔬菜种植,但就是不懂管理、缺少技术,你就多帮帮他们吧。”
从此,蔬菜大棚就成了刘方慧每天的去处,她随身带着小本子,一个地头一个地头地走,一个大棚一个大棚地看,谁家种了什么、长势怎样、遇到什么问题,她都记得一清二楚。
2007年9月19日,超强台风“韦帕”登陆胶南。为了帮助菜农抗击台风,刘方慧从早晨开始,一个大棚一个大棚地查看防护情况,到傍晚时,在肆虐的狂风暴雨中,在没膝深的积水里,她不顾溅满全身的泥浆,与其他镇村干部一起奋力保护着村民们用血汗钱建起来的大棚。台风过后,她又指导菜农生产自救,连续两天一夜没有睡觉。渐渐地,人们对这个长相文静,却不怕沾土、不怕踩泥、不怕风吹雨淋的女大学生开始刮目相看。
为了方便联系,她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了每一家菜农,有事情随叫随到。 2007年12月的一天,还不到 5点,手机突然响起来:“刘老师,快来看看吧,我家的大棚黄瓜怎么都黄叶子了?”电话里种植户声音焦急,刘方慧立即骑上电动车,向蔬菜大棚奔去。经过查看,她找到了黄瓜的病根:因为天气太冷,大棚里的温度始终提不起来,菜农就在大棚内燃起火盆,产生的二氧化硫导致黄瓜中毒,引起了叶子枯黄。随后,她帮助菜农采取了补救措施,避免了更大损失。
这一年,尽管遭遇了强台风的侵袭,大石岭村的大棚种植户们还是获得了破天荒的好收成:第一次棚均收入过万元!靠种植大棚蔬菜,全村增加收入 30多万元,人均增收300元。刘方慧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她成为大石岭村历史上的第一个村主任助理。
汗水换来“好收成”
大村镇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为了发挥这一优势,镇政府鼓励引导农民发展林间食用菌。为了解决群众种植中的技术难题,镇党委任命刘方慧到种植木耳的带头村——河北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主抓食用菌生产,并负责周边村庄的食用菌种植技术指导。
“这不仅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更是农民群众对自己的殷切期盼。”刘方慧说。
无论是寒风凛冽的冬天,还是烈日炎炎的夏季,刘方慧骑着电动车,穿梭于方圆十几公里的村庄之间,为种植户们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赶上灭菌时,她会一熬一个通宵地教村民们如何把握烧火时间;接种期间,她就把接种室当成“传授”技术的“教室”,跟种植户们同吃、同劳动;大田管理期间,她从早上四五点钟一直要忙到晚上十点多钟,指导种植户把握好喷洒的水量,从而保证了木耳的质量……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好收成:木耳亩均纯收入最低的5000元,多的达1万多元。
在人们的眼里,刘方慧不仅是一个热心人,而且还是一个细心人。 她注重总结,结合自己和同事对种植户的指导实践,把木耳生产环节中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分别配上实际案例,编写出了 2万多字的《黑木耳生产实用技术》,在镇政府聘请专家修正后,财政出资印刷了 2000多册,全部免费发放给种植户。
如今,刘方慧无论走到哪个村庄,都会有村民们热情相邀:“ 闺女,来家里坐坐吧,尝尝咱种的蘑菇!”
张天然会“抢”柴油的大学生村官
张天然2007年毕业于常州工学院外贸英语专业,经省委选拔,被派到全省1011个经济薄弱村之一的徐州市铜山县单集镇洪楼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一年之后,张天然的工作不但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更是赢得了当地农民的信任,被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实现一个女大学生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华丽转身,张天然用“坚持”诠释了一个大学生村官的酸甜苦辣,她说:“当村支部书记,不仅脏活、累活都要冲在前面,还经常碰上烦心委屈的事,有时直想哭。但想想自己是支部书记,是村里的主心骨,还是咬牙坚持下来。”
负重才知艰辛
艰辛催人成熟
张天然依然记得那个“麦收的日子”。2008年5月,张天然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上任,就遇到夏收夏种夏管,农村最繁忙的时候到了,“这无疑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最严峻的考验”。 那一年麦收期间多雨,张天然拿着抄好的天气预报一家一户地去劝催,可有的村民就是紧不起来。6月8日,镇党委书记朱信军给张天然打来电话,“你们村怎么还没麦收?”张天然回答说已经联系了收割机了。“机子不落地,都是零”,电话那头,朱信军异常严肃。张天然慌了,赶紧召集村干部开会,分成几个组组织农户收割。原村支书周伯峰给她出点子——“大型收割机是三夏最紧俏的东西,你快去路上拦,从别的村刚收割完的,肯定在路上跑着呢!”
张天然在一篇日记里写道, “为了拦到联合收割机,我常常跑到几里以外的地方,给正在汗流浃背的机主递烟送水”。
收割机拦到了,还有一样在这期间最金贵的东西——机用柴油也需要去“抢”。张天然描述,“收割机拦来了,没有了油,立马就得停,我都要及早骑上电动车带着大油桶到供油站排队打油。那些天等油用的人太多,我排在长长的队伍里,在烈日下汗雨如注。”“有一次,因为油桶偏重,我又心急火燎,刚骑上车便重重地摔在硬硬的石子路上,右腿大片划擦,疼痛钻心。我努力地挣扎起来,扶起车子,整好油桶,用手背抹去满眼的泪水,赶紧又踏车上路。”
带领农民创收
提供就业岗位
张天然的付出,当地的农民都看在眼里。刚到洪楼村的时候,张天然与天津绿丰公司驻徐州办事处取得联系,达成出资盖棚、技术全程指导、黄瓜制种回收的协议。带领农民建起了70多个黄瓜制种大棚,每亩纯收入超过4000元,村民人均增收600多元。在此基础上,张天然又积极向村“两委”建议动员村民发展养殖肉鸭项目,连片建起了60多个鸭棚,使56户农民实现规模肉鸭养殖,并与临近的肉鸭宰杀场签订了供应协议。仅此一项,洪楼村民人均纯收入就增加3120元,同时还为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60多个。
张天然语录:“到农村去,是我们在人生关键阶段的正确选择,我愿成为‘永久牌’大学生‘村官’。”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