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又到了,近日又看到一些地方拉出“禁止焚烧秸秆”的横幅,联想近年来“焚烧秸秆”引发的许多民生问题,笔者感慨颇深。秸秆是个宝,烧了什么都得不到,而且还污染环境,这个道理农民早就知道。可是,政府“禁烧”年年有,收效就是不明显,这不能不让人们深思。仔细想想,在一个“禁”字的背后,真正为农民考虑的又是什么呢?对于农民来说,秸秆无处卖,无处放,无法利用,付之一炬是不得已而为之。
据报道,“三夏”时节,在江苏沭阳和安徽池州等地农村就很少看到焚烧秸秆的现象,许多乡镇引导农民在秸秆利用方面找到了新的途径,诸如:用秸秆生产食用菌,把秸秆变成饲料,用秸秆生产沼气等。这些做法提醒我们,处理好秸秆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很多事要做,不仅要“禁”,更要“疏”。“禁”是让更多的人知道焚烧秸秆的害处,明白秸秆利用的价值。“疏”是为秸秆找出路,变废为宝。“疏”的问题解决了,“禁”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可见,焚烧秸秆并非一个“禁”字就行了,根本问题是要做好“疏”的工作。而“疏”就不是简单地下个通知,贴个标语,要切实下真功夫,采取可操作性措施,让群众得到“疏”的好处。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焚烧秸秆的现象。 (作者:赵翔 )
评论 |
|